与用文言文造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用古文造句

1. 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古文化,颂古非今或厚今薄古都是不对的。

2. 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似的。

3. 在校庆科学报告会上,一年级的大学生作研究古文字的学术报告,这在复旦大学文科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4. 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5. 我没有想到,他的古文竟能写得这样好,真可以称得起是屈蠖求伸,令人回味无穷。

6. 古文基础不好,却偏要用文言写作,弄得不今不古,实在不像样子。

7. 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8. 这位教授学富五车,在古文字方面造诣很深。

9. 一些古建筑物和大量的古文学作品都被着大火烧得荡然无存了。

10. 中国的秦兵马俑是一项举世闻名的古文物!

11. 这个古文资料库,因为各界的集腋成裘,内容越来越丰富。

12. 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

13. 而如果它们真的流传后世了,用它们即可判明古文经和今文经的真伪,何来其后古今经文真伪之争的笔墨官司!

14. 研究上古文化如同沙里淘金。

15. 在古文献里自得其乐,当然是一种高雅的乐趣,不过这是不是孔颜乐处,稍有疑问。

16. 这个兴盛一时的古文明区域居然消失无踪,真是咄咄怪事。

17. 此行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去到浙江古文明的集散地建德市。

18.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19. 其装饰古朴纯真、艳而不俗,被誉为蕴藏远古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20.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

21. 在古文写作上强调文从字顺,反对因袭模仿。

22. 南怀瑾先生的古文今译,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即以古人之心为心。

23. 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24. 古文化街有许多不同年代的治印.

25. 作为晚唐古文运动的殿军,孙樵在唐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26. 他的古文基础不错,很善于写骈俪文章.

27. 根据古文献记述,李兰秤漏很可能是使用弹簧联结权器和秤钩,以达到平均流速稳定的目的。

28. 许慎采用了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作为研究素材,但在思想方法上却与汉代流行的今文经学学派毫无二致。

28. 造句网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2.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例句

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3. 文言文“以”造句,要用“以”造8个句子,用文言文中的“而”造5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①屠惧,投以骨(《狼》: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而字之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

4. 求古文中“与”的全部意思及例句20个左右

与yǔ

〈动〉

1.(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2.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

5. 文言文中“以”和“与”的多种解释 及例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6. “与”文言文翻译

与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以下6种:

1、与:给予。

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

2、与:党与;朋党;同类。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白话译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3、与:跟;和;及。

例句:孰与君少长。——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白话译文: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4、与:通“举”,推举,选举。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秦 孔子《礼记》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例句:求之与?抑与之与?——春秋 孔子《论语》

白话译文: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

6、与:盟国,友邦。

例句: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战国 荀子《荀子》

白话译文: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

7. 文言文例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