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由外公外婆带?

如题所述

如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观赏。主要是,公婆不肯带,借故推辞,老公比较潇洒,外公外婆心疼自己的女儿,所以帮忙照顾,所以一照顾就像湿手沾面粉甩不掉了。然后呢,等孩子大点了,懂事了好带了,又有很多公婆要接回去带了。不能说现在都是如此,但是这样的现象非常多。

外孙和孙孙,说白了都是自己的孙孙。没有多在区别,都是后代子孙。外孙和孙孙只是叫法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继承和发展自己的种子,都是为了生命的发展。如果有区别只是生男生女的区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男生女都是一样的,男人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不能因为自己生了男孩就有什么了不得,生了女儿就有什么不得了,都是一样的,在思想上,在能力上,在对家庭的发展和社会上,没有多大差别的。

我在这里为爷爷奶奶说句公道话。我是独生女,跟爷爷奶奶长大。我现在也发现了,看孩子的多数都是姥姥姥爷,为什么跟我们小时候相比,这个占比在逐年上升呢?其实跟我们从小在娇惯的环境下长大有关。

比如我姐家,昨天初二,一大家子人吃饭,我姑(孩子姥姥)说你们吃,我看孩子,我姐就直接上桌吃饭了,这要是婆婆,是不就得谦让一下。我们一帮人唠嗑,我姐跟我姑说,你抱孩子进屋哄睡觉吧,这要是婆婆是不就得委婉一点。如果换成日常生活中,事事都要如此,是不大家一定会选择相处起来更自在的那一个。我姐家其实是婆婆在带孩子,我姑他们两口子也想带,但是婆婆更积极一些,也是因为我姐两口子是结婚八年才要的孩子,跟婆婆相处的已经很融洽和自在了,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是刚结婚就要孩子了,那个时期的婆婆还是外人呢。

再拿我闺蜜说,丈母娘带孩子,婆婆挣钱给孩子买奶粉钱。要是换我家,必须在两个中选一个,我会选婆婆,一是婆婆退休前是老师,二是我妈妈得特别惯孩子,所以现在很多不是婆婆不带孩子,是媳妇在选择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妈妈。最后,有些个例除外,比如闺密婆婆就是不退休,就是要挣钱,比如很多两地的有一方父母没有办法或者不习惯换地方,再比如说一方父母已经在看一个孩子了,所以都多点理解,别总激化矛盾,别总谁谁谁都对不起谁谁谁的。

为什么帮带娃的外公外婆越来越多了?我感觉这主要是以下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婆媳相处矛盾纷争不断,不如自己妈妈,在沟通和照顾娃方面更容易达成统一战线。多少婆媳在没有娃娃之前,关系相处还算不错,能看到娘俩有说有笑的一起逛街买菜,有了娃之后,因为娃的教育问题,两个女人之间剑拔弩张,婆婆育儿理念落伍,又不肯听从儿媳妇的意见,拉不下脸,觉得儿媳妇那是在指责自己,总觉得我儿子我就这样带大的,有什么不妥,于是家里变成了战场硝烟弥漫。换做自己妈妈,就不同了,妈妈心疼女儿,没日没夜的帮忙带娃也愿意,同时兼顾把家务帮女儿做好,让女儿无后顾之忧,同时在育儿理念上,也能尊重女儿的意见,积极学习新的科学育儿理念,亲母女,即便生气吵架翻脸了,也不会记仇。

第二、好多婆婆,觉得我把儿子养大成人,成家立业了,该去追求自己晚年幸福生活了,孙辈能生就能养。于是甩手不管。头条上,多少孝顺的子女都说,我妈没有义务帮你带孩子,当她老了,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时,你责无旁贷就得管她!凭什么,就凭她是我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的亲娘。真对不起,爱和被爱都是相互的,没有付出,真的没有收获。的确学习西方理论,老年人可以不帮带孙辈,但人家老的时候,也没道德绑架儿媳妇来给她养老送终,父母的原生家庭和小夫妻的小家庭之间保持亲密互动同时人家互相尊重,不越界,人家是说抚养教育孙辈是儿女的责任,人家也不会指手画脚说儿媳妇哪哪做的不好吧?更没有说:“我生病了,需要人照顾,儿媳妇就该披星戴月的伺候着?”权利和义务是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嘛,你爱别人才能给别人爱你的理由。

三是考虑雇佣保姆照看孩子,但因偷拐儿童或虐待幼儿事件频发,致使家长对保姆多有疑虑,而且保姆素质良莠不齐,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不太乐观,即使壮胆雇佣保姆,也要有自己家人看护和抚育,方可放心,但经济压力过大;

四是求助于孩子的爷爷奶奶,但是千古难题----婆媳矛盾很难避免,丈夫在亲妈和亲媳妇之间受着夹板气,左右为难。即使妻子开明大度,但同在一个屋檐下,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教育理念,分歧如天堑,短期内尚可相敬如宾,日久渐生龃龉,影响夫妻感情,破坏家庭和谐,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五是寄望于孩子的外公外婆,出于对女儿的疼爱,退休后的外公外婆为了帮助女儿,首当其冲来照看外孙(女),究其底气十足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凡女婿懂点事,老两口爱屋及乌都会与之和平共处,况且家里财权在女儿手中把握,女婿大多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自家女儿自不必说,从小看大,打小就在父母的身边生活,生活习惯相同,偶有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女儿是妈妈贴心小棉袄、爸爸前世小情人,这关系得多融洽啊!

六是外公外婆对于自己的女儿三观教育的失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80后90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读书,拿第一就行了,事实证明,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包含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品格,个性,生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子女教育中更为重要的因素。上一代父母对子女传输了不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子女正式这样教育下的产物,这种家庭的核心价值观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长大以后,肯定是要继承并发扬的,如果三观被毁了,可想而知,外公外婆帮着带娃只是自作自受。

在对待孙子女的事情上,两亲家都争着去照顾。现在的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岁数都不太大。思想也比较开化,都是作为父母的人,自己知道作为父母的艰辛,也知道爱,如何去爱,都在商量或轮换着供养孙子女。年轻的一代父母,都在努力奋斗,合理安排时间,有的时候在自己的父母家里居住,有的时候对方父母家居住,让老人不再寒心和失望。有的年轻一代的父母,都想生两个子女,让以后不再出现独生子女的困窘。让一个子女随着父亲姓,一个跟着母亲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先来感受一下婆婆跟媳妇日常相处的画风。

场景一,两个月的娃纯母乳喂养,已经长到11斤了,身长体重都是上等。但是这几天孩子吃奶吃得有点频繁,刚吃不到一个小时又哭着要吃了。婆婆就说:“孩子这么快就饿了,肯定是母乳不够喝,给孩子加点米糊吧。”

媳妇没生之前就恶补过养孩子的知识,知道婴儿要六个月这样才能添加辅食。

媳妇就说:”妈现在加米糊太早啦,宝宝很难消化的,我的奶够宝宝吃,只是可能这段时间孩子长得快所以吃得多一点。“

婆婆趁媳妇出去买尿片的时候,在家偷偷给孩子吃米糊。媳妇回来发现,过了快两个小时了孩子都不愿意喝奶,而且哼哼唧唧的是不是生病了。婆婆心虚的说可能没饿吧。

但是又过了两个小时孩子还是只喝了一点点奶。婆婆才吞吞吐吐的说:今天你出去时我看他哭了,就冲了一点米粉给他喝了.......结果是孩子两天都闹,不怎么喝奶,到第三天才恢复。

场景二:婆婆一辈子都非常的节俭,总是买大两码的衣服给孩子,而且哪里打折买哪里。媳妇怕从小给孩子形成不好的审美观就极少给孩子穿。婆婆不开心跟自己的儿子投诉:你媳妇嫌弃我买给孩子的衣服,嫌弃我.........

场景三:婆婆给二个多月的孩子把尿,穿开裆裤,在家里到底光的屁股坐地下.........

婆婆和媳妇观念不同,会有比较多的矛盾,而且在沟通起来,会相对困难一些,特别是在孩子的养育观念上,很多家庭爸爸是不怎么管孩子怎么带,而且大多男人没办法理解女人的心思,感觉这都是小事,所以大多都是靠媳妇和婆婆自己去磨合。

而如果让外公外婆带孩子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有什么话就直接说,也省事很多。

不知道你家的娃是谁带呢?欢迎留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