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正当防卫最新解释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具体有以下几点解释:

1、《意见》第六条明确:“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这一规定要求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思考,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做事后诸葛亮。

2、另一方面,防止混淆视听,避免浑水摸鱼,同样是执法重点。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故意以语言、行为等挑动对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击;

3、对于虽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都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强词夺理、偷换概念、避重就轻,执法者才能不受干扰误导,确保法律天平不出现倾斜。

扩展资料:

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令人拍手称快。针对某些当事人或家属不问是非、不分对错、叫嚣“人死为大”,甚至试图靠“闹”赢官司。

《意见》明确:必须把握立法精神,严格公正办案,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阐明上述方针,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效维护法治的神圣与刚性。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要让公众敢用、会用、善用这一武器,捍卫包括自身生命权在内的根本人身权,必须切实为受到不法侵害的人撑腰,免除其后顾之忧,坚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观点1 1:正当防卫咋认定,三部门给“说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2

第3个回答  2020-10-05

1、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不应将不法侵害不当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

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实行防卫。不法侵害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对于正在进行的拉拽方向盘、殴打司机等妨害安全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实行防卫。

2、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于不法侵害已经形成现实、紧迫危险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对于不法侵害虽然暂时中断或者被暂时制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继续实施侵害的现实可能性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

在财产犯罪中,不法侵害人虽已取得财物,但通过追赶、阻击等措施能够追回财物的,可以视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对于不法侵害人确已失去侵害能力或者确已放弃侵害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对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

3、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对于多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既可以针对直接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也可以针对在现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

明知侵害人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应当尽量使用其他方式避免或者制止侵害;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制止不法侵害,或者不法侵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可以进行反击。

扩展资料:

在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准确把握界限,防止不当认定”“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避免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在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中强调,“明知侵害人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应当尽量使用其他方式避免或者制止侵害”“对于故意以语言、行为等挑动对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击的防卫挑拨,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

要求准确界分防卫行为与相互斗殴。相互斗殴的双方都具有不法性质,是“以不正对不正”,虽然与防卫行为形式上相似,但由于行为人不具有防卫意图,所以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解读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