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投放区域材料

如题所述

第一次投放材料

我们制作并投放了有关“给动物喂食”的材料,如“猫抓老鼠”“小兔吃萝卜”“小鸡捉虫”等,这些材料大多是立体的,幼儿可以根据动物身上的数字或小圆点数给它们喂相应数量的食物。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材料的立体化、情景化,以吸引幼儿操作。同时,我们根据中班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特点,要求幼儿在小班5以内点数的基础上小幅递进,以感知6以内数量的物体为主。
    
幼儿操作情况

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孩子们,有的饶有兴趣地给一只一只小猪喂奶,有的专心致志地把奶牛一头一头请到草地上,有的学着小鸭叫,让鸭子一只一只游到池塘里……我则在一旁观察、指导。宁宁选择了“小猫吃鱼”的材料。他将塑料鱼从小盘中拿出来一条一条地喂给3只小猫吃,不一会儿,12条小鱼被平均分给了3只小猫。尔后,他倒出小鱼,给它们排起队来。“现在,小猫又饿了。”我在一旁指着猫身上的数字轻轻地提醒,“不过,不同的小猫吃的鱼可不一样多,吃得太少要饿,吃得太饱对身体不好。”在我的提示下,宁宁又开始操作,他看了看猫身上的数字,又将盘中的塑料鱼一条一条地喂给小猫:“1、2、3,3条鱼。”“1、2、3、4,4条鱼。”……“3条鱼,4条鱼,5条鱼。”宁宁用手逐一点数。
    
分析与思考

1、现有的材料能否推动幼儿数数经验的发展:在按数取物的操作中,孩子们依然处于小班时期手口一致点数的水平。而中班幼儿应学习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排列位置的影响正确而迅速地数数。我们发现现有材料都是单个呈现的,比如一条一条的塑料小鱼,一个一个的彩色套圈……立体材料虽然能引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但比较单一,在颜色、大小、形状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缺少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只采用逐一点数的操作方法。

2、教师的介入是否适宜:刚开始操作时,有一部分幼儿并没有理解材料的设计意图,操作的目的性不强。比如宁宁并没有关注到小猫身上的数字,而是自由地给小猫分鱼。其实,操作过程是幼儿感知和体验材料的过程,教师过早介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对策

1、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幼儿充分操作,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并了解不同材料的玩法。
2、针对幼儿大多采用手口一致点数的现状,在后期的操作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尝试默数操作。
3、调整材料,启发幼儿探索新的数数方法。如将单个呈现的立体食物调整为平面的食物卡,使幼儿由关注材料转向关注操作过程。

第二次调整及投放材料

一方面,我们将有些单个呈现的立体材料加以组合,如将几只小鸭粘合在一起,将几个套圈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我们投放平面材料,如不同数量的鱼的卡片,卡片上鱼的颜色、大小、形状、排列位置也有变化。此外,我们还采用呈现部分5以内数量物体的方式来投放材料,如在贴有数字7的花园中呈现4只蜜蜂等。
  
幼儿操作情况

有的幼儿在操作“小鸭学游泳”的材料时,先让3只组合排列的鸭子游到池塘里,再让其他鸭子一只一只游到池塘里;有的幼儿选择了“勤劳的蜜蜂”的材料,先用手指将花园里已有的4只蜜蜂画个圈,接着边念“5、6、7”边将蜜蜂一只一只地送进花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8
一、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一、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动。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会变的颜色、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第2个回答  2020-09-28
基板材料(substrate material)是制造半导体元件及印制电路板的基础材料,如半导体工业用的材料硅、砷化镓、硅外延针稼拓榴石等。由高纯度氧化铝(矾土)为主要原料经高压成型、高温烧成,再经切割、抛光制成的,陶瓷基片是制造厚膜、薄膜电路的基础材料。覆铜箔层压板(简称覆箔板)是制造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它除用作支撑各种元器件外,并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或电绝缘。
中文名
基板材料
外文名
ubstrate material
作用
对芯片进行机械的保护和支撑
组成
金属薄板、绝缘介质层
选择因素
缘电阻、抗电弧性、击穿强度
快速
导航
组成及特点传统的金属基板选择标准
作用
封装基板是电子封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芯片与外界电路之间的桥梁。基板在封装中起到以下作用:
①实现芯片与外界之间进行电流和信号的传输;
②对芯片进行机械的保护和支撑;
③是芯片向外界散热的主要途径;
④是芯片与外界电路之间空间上的过渡。
从材料的角度出发,常用的封装基板包括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和有机基板。[1]
组成及特点
金属基板是指由金属薄板、绝缘介质层和铜箔复合制成的金属基覆铜板。金属基板以其优异的散热性能、机械加工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尺寸稳定性能、磁力性能及多功能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支承材料和热沉(heat sinks)等方面,在功率电子器件(如整流管、晶闸管、功率模块、激光二极管、微波管等)、微电子器件(如计算机CPU、DSP芯片)中和微波通信、自动控制、电源转换、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金属基板
传统的金属基电子封装材料包括因瓦合金、可伐合金、W、Mo、Al、Cu等,这些材料可以部分地满足上面所提到的要求,但仍存在许多不足。Invar是铁-钴-镍合金,Kovar是铁-镍合金,它们的加工性能良好,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但导热性能很差;Mo和W的热膨胀系数较低,导热性能远高于Invar和Kovar,而且强度和硬度很高,所以,Mo和W在电力半导体行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