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对中国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希特勒对中国的看法不见得就比欧洲列强好到哪里去,德国的一切援助背后都是利益在驱动。

中德两国的军事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鸦片战争开启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遏制英国和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德国对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北洋水师的建设上。

鸦片战争后不久,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色当战役迫使拿破仑三世投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迅速带领德意志走向工业化。德国的自救自强深深的震撼到了中国,所以自晚清起,德国一直是中国改革派效仿的对象。

与中国交往

在三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又让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德国迫切地希望能够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武器装备,换回丰富的工业和农业物资。无休止的军阀混战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军备消费国,德国人很早就将一战中淘汰的军备运往中国。

北伐胜利后,中国在形势上完成了统一,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稳定直接刺激了德国工业进入中国的渴望。正如德意志银行行长施佩德所说的那样:“只要对华贷款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失业现象中的大部分将随着对华出口的突然增加而消失”。

同时为了避免重蹈一战时国内出现资源恐慌的覆辙,德国在二战前制定了《四年资源储备规划》。为了确保战略物资获取的持续和稳定,德国为中国提供了为期十年,总额高达一亿马克的无息贷款。中国每年可采购德国2千万马克的武器装备,同时要偿付1千万马克的农业和矿业物资。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武器换矿产。中国巨大的市场同样也让德国工业垂涎不已,法本、西门子、克虏伯等企业纷纷以技术、专利入股中国企业。如果是德国投资的中德合作企业,德方还会要求中方购买技术。

没有任何政治附加条件,中国用市场换回了紧缺的资金和技术,多个兵工厂完成了现代化升级,西南的冶金、交通和机械制造也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抗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德国凭借先进的技术,从中国市场中赚取了大量利润。1938年,希特勒下令停止与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合作时,立刻遭到了军界和工业界的强烈反对。希特勒被迫做出妥协,默许对华的合作借助第三国继续开展。

中德两国的贸易合作实际上是由中国主动结束的,因为1941年,德国承认了日本扶持的汪伪政权。中国宣布与德国绝交,希特勒为了他的政治目的让德国付出了数亿马克的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