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民俗

晋江的民俗有哪些呢?不用说很多,3个左右典型的就可以了,不如说很传统的美食,手工艺,文化习俗等等...我急用哦,朋友们,现行谢拉!

1、柯派高甲戏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

2、闽台东石灯俗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3、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1951年7月,闽南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

4、晋江灯谜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

5、旋鼓舞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江“吃桌”礼俗
晋江俗称设宴席寿庆都为“办桌”,赴宴席为“吃桌”。
以前,大凡婚娶寿庆都“办桌”,有些富家连丧事也“办桌”,所以,宴席名称繁多,有“娶新娘桌”、“生日桌”、“会亲桌”、“请女婿桌”、“母舅桌”,生孩子有“满月桌”、“席晬(周岁)桌”,华侨回乡有“洗尘接风桌”,华侨出国有“送顺风桌”,人死有“功德桌”,等等。
不管“办桌”请人或“吃桌”给人请,内中都有些规矩礼数,就是礼俗。
婚娶寿庆宴席摆设在大厅中正堂;丧事桌不上厅堂,随便摆在门外旷地或地板上席地而坐都不会计较。
一般每桌坐8人、10人、12人,忌坐9人,因“九”与闽南方言“狗”音同。一般宴席有12道菜,或16道菜。“会亲桌”及“女婿桌”24道菜,称“廿四味”(八封、八炒、八汤)。绝对不能6道菜,因俗称是为临死(刑)之人“辞生”的。
坐位也讲究礼节,入席时按长幼尊卑亲疏排座次。
如何区别席位的大小呢?在厅堂向大门的左边靠厅后的第一桌为首席,左边北第一位为大位,是母舅坐的,即所谓“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
宴席开始,每道菜第一要先端给母舅桌。
上菜的次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东石、安海等地第9道菜忌上心、肝、肚、肠,避嫌“狗心狗肝”或“狗肠狗肚”;“见鸡飞,见鳗趖”就是端上鸡或鳗时,客人就起位离座,准备回去,这时主人就要上前劝坐,经一番礼请后才“安定”下来。这种礼数是指吃“会亲桌”或“女婿桌”,一般情况没有这礼俗。
“吃桌”时也要懂得用筷的规矩礼节,要做到“八不”:
不用“过山筷”(伸长手去夹对面人面前的菜);不“乱筷”(用筷子在盘里挑肥拣精翻菜);不“盯筷”(手拿筷子目光直盯着菜盘);不用“半路筷”(用筷夹来食物又放下,另夹其他菜);不“惰筷”(停筷时筷尾架靠在菜盘边沿);不“泪筷”(夹有汤的食物时汤汁不滴在桌上);不“捡筷”(筷子掉在地上不能捡起再用,要向主人重要一双);不“指筷”(手拿筷夹菜时食指不能翘起指向别人)。
宴席中,若不慎将汤匙或碗碟打落撞破,要说“落地开花、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不能喊“破了”。主人为客人斟酒时瓶口要对着客人,要倒八分,所谓“七分菜八分酒”。
旧时,最后一道菜应是“包夹肉”,那叫“孝子包”,是要让大家带回家孝敬父母的。现在,这礼俗少了,改用整条蒸鱼,叫“有头有尾”。
“侨汇”与“嫁侨吃侨”
晋江早期出国华侨,大多为生计所迫离乡背井,抛妻别儿,单身浮海渡洋四出闯荡。他们在侨居地当牛作马,节衣缩食,把积蓄的钱汇回家乡赡养家属,俗称“侨汇”。据有文字可查,晋江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侨汇”出现,以后渐次成俗。民国时期,晋江侨属的生活来源的70—80%,依赖“侨汇”,目前,晋江“侨汇”仍然不断,只是多数已从维持生活转为兴办乡镇企业。“嫁侨吃侨”是和“侨汇”相关连的另一民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晋江妇女,尤其是侨属,从无参加生产劳动的习惯,唯依靠“侨汇”为生,“嫁侨吃侨”成为不成文的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妇女改变“嫁侨吃侨”的旧俗,纷纷加入商业、乡镇企业行列,还出现了不少“女强人”。
赏民俗奇葩
——嗦啰嗹、晋江民俗风情展示
体验地:安海镇区
体验时间:5月28日上午6:30—8:30、9:00—11:00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中反复咏唱“嗦啰嗹”一词,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嗦啰嗹”。
嗦啰嗹始于何时,来源何处,目前尚无确凿根据。据民间传说,采莲活动是继承古越族人的遗风,歌中的“嗦啰嗹”相传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
采莲队伍一般由“采莲队”前道牌和鸣锣开道的大鼓吹队打头。其后为样貌滑稽的开路小铺兵,他身穿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裤管一边卷起一边放下,右手握着锣杵,肩上挑的一端是大锣,另一端是彩带系着装雄黄酒的夜壶和一串连蹄生猪腿和几双草鞋,边走边敲着锣。“小兵”后跟同样打扮的采莲旗手,其手持顶端扎着艾枝和连叶榕枝的采莲旗,寓意平安无事和四季常青。旗手之后即是男扮女装的“家婆”,“她”一手提着个装玉兰花的红漆篮子,一手摇大芭蕉扇,摇摆地走着科步,十分滑稽。“家婆”后陆续跟着的就是年轻的“花姑”。
队伍中最吸引人还是四人抬着的披红挂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两角,各分叉成鹿角,“鹿”谐音“禄”,寓意赐人“福禄”。龙王“尊座”后一般还跟着“采莲旱船”、南音队、什音鼓吹队等各种文艺团队,浩浩荡荡,好生热闹。
当然,最好看的还是采莲队入户“采莲”的过程。因传说争到采“头莲”人家的纳福最大,受益最广,所以采“头莲”的过程也是最为完整精彩的。
“头莲”并不一定是采莲队路过的头一户人家,而是要事先“预约”的。做“头莲”的人家,主人必会按旧俗在正厅或门前摆上香案桌,备供品,迎龙王。
到户后,旗手便会当众喝了小铺兵夜壶里的雄黄酒,如醉汉面朝户主大门,高举采莲大旗。然后,旗手便会迈出右脚,速转斜举采莲旗,对准户主大门作瞄准状;随后,旗手便会出其不意地猛冲入屋内,一边如醉汉般执旗拂尘,一边演唱采莲歌谣首联“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然后退出。
随后,花婆便会摇摆入内,唱出采莲歌谣的后几句“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不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采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黄金顶厝角。”然后礼谢退出。这时,花姑便会入户向户主赠送玉兰花,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户主接花,回馈红包给花姑,并恭敬答谢。“头莲”采毕后,采莲队便会依各户邀请先后为序,逐一登门入室“采莲”。
时代在变,采莲也在顺时而变。旧时,采莲队入户送的是莲花,如今则用更加普遍的玉兰代替。从前,采莲词为十二节令褒歌,如今的采莲歌词则由各个采莲队填上了许多反映时代特点的新鲜唱词。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安海人的“采莲”情结却始终不渝,这个端午,你不妨追随这不绝于耳的声声“嗦啰嗹”,去体验一番古越遗风。
元宵十五“攻炮城”
“攻炮城”是一种风格独特、场面热闹并融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常于元宵佳节、中元节以及普渡期间举行。
制作炮城需要内行师傅。先用竹木、麻线、铅线和铁钉等材料搭起“炮城”的框架,高约二三丈,分若干层,形状有方有圆,也有三角形者。框架塔好之后,由焰火师傅根据财力及要求,设计并制作多种焰火图景,置于“炮城”四周,层层而上,一直到最高点。
“炮城”名目繁多。如“金龟磨”,在一个米筛大的竹环上捆扎无数个“鼠仔”(即装满焰火药料的斜口芦竹细管),并用一条火药芯彼此连接,一旦火药芯被“炮兵”的电光炮击中引燃,所有“鼠仔”同时迸出五光十以的焰火,并推动竹环迅速旋转,变成五彩缤纷的飞轮。
又如“侧人祝寿”,当攻城的炮仗点燃这个节目的炮药芯时,燃烧的焰火化成一个侧翁的形象,手中扎成的一捆画幅突然向下展开,展示出一个斗大的“寿”字。
又如“满天星”,一经点燃,在尺余长篾条上缚着的数十个“鼠仔”同时升空,最后又在空中爆炸,犹如今日之焰火。
攻城时辰一到,“炮兵”们各显神通,人人竞勇,都要把点燃的电光炮扔到最高处,以点燃那个最精彩的节目,捧走首奖。电光炮在城上纷飞,围观的小孩呐喊的助威,光高采烈。
婚俗趣谈
带路鸡 新娘出嫁这天,必须随身带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俗称“带路鸡”。娘家用一条长九尺的红色带子绑住鸡脚,放于花篮中,由伴娘带到新娘家。进洞房后,让鸡躲在床下,看热闹的人等着瞧,如果公鸡先出来,人们就说:“恭喜新娘早生男孩;”如果母鸡当天就下蛋,人们就说:“恭喜新娘早得贵子。”闽南话“鸡”与“佳”谐音,寓意女儿嫁出去后与女婿和好相处,白头偕老,还要象鸡一样,子孙满堂,俗称“好命”。又因“九”与“久”音同,红带子九尺寓“长久”之意。
头遮竹笠 当新娘坐轿(或车)到达新郎家用门槛外时,新郎侄儿手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伴娘或长辈用竹笠(或米筛)遮在新娘头上,俗称“过米筛”。伴娘要高声诵唱:“新娘请出轿,生子哈哈笑!”然后新娘才跨过门槛进夫家。新娘为何要用竹笠遮头?相传这和明末洪承畴的母亲有关。洪承畴投降满清后,洪母发誓说:“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并要求承畴和清廷交涉三件事:一、男降女不降;二、生降死不降;三、儒降僧道尼不降。结果清廷同意了。所以清朝女子出嫁至死穿明朝服装,表示女不降;男子死后祭礼沿用明制,表示死不降。后人为纪念洪母,即在女子出嫁时采用竹笠或米筛遮头,以示承其遗志:“头不戴清朝天。”
带尾蔗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多在新婚的第二天;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去,俗称“暗暗摸,生打捕(即男孩)”,女家会送新婚夫妻两棵带尾甘蔗。带尾甘蔗的头尾用九尺长的红带子绑住,回到新房时,将蔗搁在婚床上,或竖在房门后,它寓意新婚夫妻相亲相爱“有头有尾,百年和好”;同时,象甘蔗一样,“青春永葆”,“生机勃勃”。绑蔗用的九尺红带子,与绑“带路鸡”一样,象征长久恩爱,美满幸福。
“引水魂”与“叶落归根”
历史上,晋江华侨众多,他们均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即希望终老故园,埋骨桑梓。但事实上客死他乡的华侨时有出现,能运灵柩回故乡者毕竟少数,多数埋骨异域。为让亲人能魂归故里,其家属往往要择时辰请道士作“道法”,以一纸船(现也有改糊纸汽车、纸飞机)置于海边,吹打念咒,哭哭啼啼,将死者灵魂引入祖祠,俗称“引水魂”。此虽属迷信,不宜提倡,但却是对生者对于客死异邦的亲人所寄托的深切哀思的真实流露。
抢冬绥娘
晋江清明节有种习俗—“抢冬绥娘”。冬绥娘是一位手艺精巧的女子,无论什么花鸟图案她都能画能绣,件件栩栩如生。纺纱、织布更是灵巧。只有红梅菓花,她没看过画不上来,这种花是在除夕夜零点开的。她为了看看这种菓花,除夕夜半经过×边(厕所),一只绣鞋掉落在×坑。所以姑娘们认为冬绥娘还在×边找她的绣花鞋。为了学习她的手艺要求她教示,就备办一些嫩饼菜和金纸(幂币)在×边敬祀冬绥娘。口中念念一些要求教示的语句:“冬绥姑,冬绥姑,教阮细,教阮组,教阮举笔画花谱,教阮纺纱捷捷×,教阮织布好布边,教阮赤(缝)鞋好后甜(后跟)。”边念边燃烧金钱(幂币),当在热场时,一群青少年冲过来,喊声“抢呀”,排在×边的敬祭品全被抢去吃掉。姑娘们也无阻拦,还感觉好兆。欢欢喜喜地让他们抢去,认为抢,才学会冬绥娘灵巧的女工。
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数宫灯”是晋江东石的习俗。东石有一妈祖宫,还有嘉应庙,称“三公宫”。福建东石和台湾东石两地同胞有个习俗,每年欢庆元宵佳节于此共同举办宫灯会,互为祝贺。
据相沿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时,在去年新结婚的青年都必须提前三天,在夜幕刚降临时从家里出发,手提一对花产新巧的宫灯挂到宫里去,持续三个夜晚,男女老小齐集宫庙里,尽情欣赏那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的宫灯,或猜为谜、或听南曲清唱,老人们还数着这一年宫灯的对数,算一算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盏……
东石是个沿海村道,航海交通便处,从东石坐船一昼夜时间可以抵达台湾。明代以前就有人到台湾谋生,到嘉靖年间从东石渡海到台湾定居的人日见增多,他们辛勤开发新区,繁衍子孙,他们也把聚居的村落取名东石村。村里建设与晋江的东石一样,有码头、妈祖宫、三公宫、关帝庙。村民都以航海为生。为了不忘祖先根本,他们年年元宵都派人回乡祭祖,并在三公宫举办宫灯会,带来台湾的宫灯对数,又把故乡东石的数字带回去,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这习俗一直沿续到晋江解放那一年,由于人为原因,咫尺海峡若天涯,亲人之间一隔就是五十多载,说不尽两地长相思……
年兜跳火囤
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长期以来,晋江一带的年兜暝一直流传着“跳火囤”的民俗活动。
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后,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地瓜藤放在自家大门口,并把年终大扫除(俗称“拂尘”)专用的扎着红纸的新扫帚搁放在地瓜藤上,当地瓜藤腾出熊熊火焰之际,又征火堆里洒上盐巴,使之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时,家中男性即按辈份大小逐一从火焰上跳过去,并有节奏地念着歌谣,如“跳入来,添丁又发财,大猪大羊演(捉)来刣(宰杀)”,“跳到东,任吃都不会空;跳到西,钱银归(满)厝内”……边跳边往火堆里添加稻草、地瓜藤。一时间,家门口辟啪闪耀的火光与欢声笑语汇成一片,热闹非凡。地瓜藤火光一灭,家中主妇即铲一些火红的灰烬装进“火窗”(早时冬天取暖的用具)放入灶膛里,嘴上还不断念着:“跳火囤,火拉轮(即暖和),公担金,婆担银,金银无处稽(存放),藏在灶厨(灶膛)下。”这种跳火囤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据说还可以避邪呢?
目前晋江许多农村过年时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但由于时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囤。
挽面
现在,由于美容技术不断发展,曾经风行闽南和台湾民间的习俗--挽面,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以前身怀挽面绝技且以此为业的妇女,如今在闽南两地恐怕也很难找到了。
闽南、台湾地区民间流行的挽面,即女子用一种纱线拔除脸上汗毛,使脸面光滑柔嫩。按早年习俗,闽、台民间的闺中姑娘,一般是不可以修脸的,只能是在定亲之后,出嫁前才可修脸,因此姑娘头一次挽面又称“修容礼”,它意味着吉祥与好运。这次挽面是很讲究的,要请乡里的“好命人”(一般是指具备夫妻、儿女齐全,四世同堂的中、老年妇女)来挽面。这项修容称为“开面”,经梳妆、开面,把姑娘原发型改为新娘发型,插上各种钗钿,打扮得漂漂亮亮。民间习俗称没有出嫁的闺女为“毛头女”,而“挽面”后,就意味着已经是大人。
相传在“开面”时,少女不能喊痛,以免婚姻不如意。一般在挽面前涂一层白粉,挽时是不太痛的,当然与挽面者的技法娴熟与否也有直接关系。
挽面的工具很简单,只需一块白粉及一捆棉纱。挽面方式是以两根棉线缠绞一番后,由年龄稍长的妇女对着脸部,用左拇指食指反复一张一弛,用门牙咬着纱线的一头,右手执一头,一一将面、额、颈的汗毛和绒毛绞去,最后才敷些油性面霜,即大功告成。那时有些妇女专门以此为业。外国人见到这种挽面法能把脸部细小汗毛绞得一干二净,无不感到惊奇。
妇女挽面之后,皮肤会感觉肖滑细嫩,比较容易上妆;其次,挽面有按摩的作用,也可使皱纹减少,而保持脸孔容光焕发。据说,采用这种古老的美容法,还能延缓汗毛的再生哩!尽管现代妇女已极少用挽面来美容,但还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这传统的习俗。
源于五代的民间舞蹈--嗦 罗 连
民族民间舞蹈“嗦 罗 连”,亦称“采莲”。传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州称王,逢“端午”带妃嫔宫娥畅游西湖,在船上演奏“采莲曲”,与民同乐。现安海镇“嗦 罗 连”的曲子就是“采莲曲”的蜕变,为当时游湖习俗的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嗦 罗 连”的表演手法浪漫、欢快、壮观,表达了普通百姓驱邪去病、祈福消灾的愿望,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清乾隆年间,这种民族民间舞蹈活动非常盛行,遍布闽南一带。每年的端午节,一队队的“嗦 罗 连”舞蹈队穿街串巷尽情表演,所到之处,管弦声喧,歌舞欢快,炮声不绝,观众拥挤,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日前,福建晋江安海“嗦罗 连”被列为申报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拜公妈”与“三回头”
晋江华侨临启程出国之前,家中亲人的送行仪式繁多而又寓意深远。华侨出国临行之前,须往祖厅向列祖列宗辞行,俗称“拜公妈”,表示一定“尊宗法祖”,决不数典忘祖。同时,含有祈求祖宗神灵庇佑安全渡洋,在侨居地兴胜发达的愿望。家人为其准备行装时,必须备一小瓶井水和一小包泥土,让出洋者随身带走,寓有出洋者饮水思源,莫忘故土,同时在外能适应“水土”,身体健康。临行时,家人还须煮四个甜鸡蛋,置之水缸盖上,为出洋者饯行,预祝来日甜蜜圆满。对一些出洋投靠亲友的,家人还要让带一包竹心和铅钱片(闽南方言“竹”与“得”、“铅”与“缘”谐音),意在希望出国亲友能和被投靠者有缘份,得其诚心栽培。当出洋者辞别家人,走出大门后,还须“三回头”,频望家门,其意是“不要一去不回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家园和亲人,不久能“衣锦”还乡,与家人团圆。
“送顺风”与“脱草鞋”
晋江华侨出国之前,要登门向亲友告别,亲友则要赠以鸡蛋、面线及土特产品等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祝愿出国亲友或乘槎浮海,或到侨居地都能“一帆风顺”。华侨回到故里,亲友们又要以鸡、猪脚、面线、美酒,甚至摆宴席为其接风洗尘,俗称“脱草鞋”。归国的华侨往往要回赠以香皂、针钱、衣服、布料等洋货,尤以送针、线为常品,寓有“穿针引线”、情谊绵长之意。
“嫁公鸡”与特殊婚礼
所谓“嫁公鸡”,就是华侨不能按择订婚期回家举行婚礼,只好借“公鸡”为新郎,为其洞房花烛,其程序就是把公鸡,绑在床底下,然后由陪嫁姆,引新娘走进新娘房,说了几句吉利的话,算为结婚。这是晋江侨乡在婚礼形式上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一种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婚事新办,此俗已绝迹。目前,婚礼仪式,除一般形式外,还采用外来的办法,即举行旅行结婚,到外地、到港澳地区甚至到海外渡蜜月。这是旧的婚礼的一种冲击,也是一种革新。

民间戏曲主要剧种
晋江民间戏曲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五种。
梨园戏,素有“南戏遗响”与“活化石”之称,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曾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同时还保留了一些唐代戏弄名目的小戏。梨园戏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尤其是宋元南戏的诸多文学、演山形态,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堪称独具一格。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据元·周密《武林旧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宋理宗、度宗朝(1225—1274),宫廷盛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据传,闽南掌中木偶戏产生于明代,先在晋江一带繁衍,再传入漳州一带,各成流派。晋江布袋戏为“南派”,漳州布袋戏为“北派”。南派布袋戏保留“鼓笛为主,唱傀儡调”的古老传统形式,曲调以南曲为主,重于文戏。晋江东石潘径村李克茶在清道光末年(1850)创办的“金永成”布袋戏班,历史悠久,名震晋南。现在的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就是于1980年以该戏班为基础组建起来的。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叫嘉礼戏,“源于汉,盛十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明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的晋江人李九吾曾为提线木偶题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形象概括了它的演出特色及其深远影响。提线木偶分生、旦、北、杂四种行当,由四名演师分别表演,称为“四美班”,共有36尊木偶形象,可演42部传统剧目。清道光年间,为了演一部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增加了一行旦(贴),称为“五名家”。清末,晋江龙湖锡坑嘉礼,为演武戏,增加了老生、副净,变成“六角嘉礼”,自成流派。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师公戏,是从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清咸丰十年(1860),晋江县小兴源村道上吴永诗、吴永寮兄弟首创打城戏班,以村名“小兴源”为班名。打城戏表演独树一格,既保留某些宗教成分,又以武打、杂耍见长,场面热闹,引人注目。其角色行当,依提线木偶戏的体例,分为生、旦、北、净四大门类;后来受到高甲戏、京剧的影响,生、旦有所发展,丑行也独立分出。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音乐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戏曲调混合组成。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十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是由“宋江仔”发展起来的,早期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600多种传统剧目。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高甲戏的角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弄龙舞
晋江侨乡各大市镇,每逢迎神赛会、元宵佳节或其他盛会庆典活动,都有规模盛大的弄龙节目参加。
弄龙舞,民间俗称为“弄龙”,这个名称刚好与“狮”相对应。庆典活动或是迎神游行,常常有“狮队”和“弄龙队”参加。前者以表演武技为主,杀气腾腾,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后者则是舞蹈和拳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游艺,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深受群众的喜爱。
晋江各主要乡镇如安海、深沪、龙湖和金井等镇乃至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在过去均有弄龙队之设立,以适应各地元宵佳节以及节日庆典酬神娱乐之用。如解放前安海龙山寺观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进香谒祖的特别盛大队伍,就有好几队弄龙队和狮队。至于到石狮城隍公、白沙镇江宫六姓府、金井南沙岗镇海宫等著名宫庙进香、乞火和谒祖,其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中,也必定有弄龙队和狮队参加。
舞弄之龙的形象有很多体式,一般的“布龙”,是用篾片铅线扎成一个威武雄壮的龙头,龙嘴可以开合,也有血红的舌头、圆睁的“大龙目”和峥嵘的龙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龙身则用篾片铅线扎成空心圆筒,中间也扎一支木柄以便操持。龙身有十余节之多,最后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用绘满龙鳞的厚质布包裹,这就是常见的“布龙”。如果“龙身”里面可以点烛,夜间舞弄通体明亮者称为“火龙”,现在已改用电池点亮小电珠,两个“龙目”也用高亮度电珠,使这种“火龙”十分现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龙”和“火龙”之外,此外还有每节龙身扎糊成蝴蝶的形状,连接起来便成为形体特别的“百叶龙”。另有一种是整条龙身插满点燃的炷香,于夜间舞弄,既如火龙翻滚,又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十分独特的“香火龙”。这种龙工艺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少用。
此外还有比较简陋、临时拼凑以应付一时之需的龙。用十几块同一规格的木板凳加上龙首和龙尾拼凑而成的“木板龙”,还有由稻草临时捆扎而成的“草龙”等等。
关于“弄龙”的“弄”字,习用于唐代,广泛用于戏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泽弄》等等。晋江自古以来即称“弄龙”而不叫“舞龙”。这种风俗自唐代开始而随中原移民南来晋江,并一直传承至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28
深沪鱼丸,马加羹,安海土笋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