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用跨区域调水的方法来解决咸海水量减少吗?

如题所述

跨流域调水的方法解决咸海水量减少基本不可以实施。原因:一是附近没有可用的水源;二是远距离调水工程量大,中亚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调水途中损耗太大;三是调水过程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引里济咸”基本不可行
“引里济咸”又被称作“西水东调”。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海水位不断上升,海岸线外扩,淹没了耕地草场。人们提出“引里济咸”方案,设想每年自里海引水600亿立方米,在解决里海外溢问题的同时解决咸海干涸问题。然而,向高温干旱的强蒸发地区输送海水原则上并不可取,因为这实际上是不断向咸海地区输入更多盐份。咸海水域蒸发量为600亿立方米/年,即每年会将全部引入的600亿立方米里海水中所包含的盐分添加到咸海中。“引里济咸”的另一个方案是将海水淡化再输入咸海,当前全球海水淡化年处理能力仅为181亿立方米,还不及“引里济咸”水量的三分之一,该方案的现实可行性也是无从谈起。如果在里海北端靠近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入海处引出含盐度较低的海水,又会打破里海含盐度的天然平衡,为拯救咸海而伤及里海更不可取。
同时还应看到,“西水东调”存在极大困难。里海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咸海则超出53米,两者之间有81米的海拔差,还要穿越山地。中国“南水北调”东段扬水工程抽水量为148亿立方米,扬程65米,预计2050年完工。相较而言,“西水东调”扬水工程规模是中国“南水北调”的好几倍,咸海的急剧萎缩趋势也无法接受如此漫长的治理工期。里海水位呈周期变化,自然成因尚不明确,盲目开凿运河很容易引发新的问题。综合来看,“引里济咸”方案基本不可取。
为了给中亚耕地开发另辟水源,接济咸海引水,苏联曾于1984年宣布启动“北水南调”工程,计划从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引水,修建“西伯利亚—咸海运河”,但后于1986年突然宣布停止实施。该工程计划从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与托博尔河的汇合处引水,修建一条全长2400公里的“西伯利亚—咸海运河”,两期工程年调水872 亿立方米,河宽200米,深15米,因要凿通图尔盖高地,需完成1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量。这个在当年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倾全国之力都难以应付的工程,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超级工程。两期工程共取水872亿立方米,约占鄂毕河年均入海径流量的 23%,加之在2400公里的河道上搬动1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对鄂毕河整体的生态平衡会造成什么影响都未可知。当前,亦有人以输出淡水有利可图为由,重提“北水南调”方案,但却招来一片反对之声,其中以破坏鄂毕河流域生态平衡为由的反对声浪最高。
至于“南水北调”方案,亦即从印度河上游将水调入喷赤河,顺流进入阿姆河,最后进入咸海。暂且不论跨国项目工程中国际协调的难度。印度河的流量约为鄂毕河的一半,如此大量取水对其伤害将远超对鄂毕河的伤害。仅就该方案对环境的恶劣影响来说,也不具备可行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