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资料

我需要些蒙古包资料,我在网上搜集了些,有点少,钢架蒙古包资料那里有?郑州永生蒙古包帐篷厂的钢架蒙古包性价比如何?

蒙古包资料现在网上很多的 。我就搜集一些给你吧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社会的快速发展 蒙古包 已经完全商业化了 。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神神秘秘只独自安静的呆在内蒙草原的蒙古包了 。如今的蒙古包进入了 烧烤,旅游,农家乐,餐饮等等行业 ,由此衍生出来的有烧烤蒙古包,农家乐蒙古包,旅游观光蒙古包,饭店蒙古包,住宿蒙古包等等 ,但传统蒙古包全部采用红衫木搭建,制作 ,工艺极为复杂 ,价格居高不下 ,这让很多农家乐已经烧烤经营商对传统蒙古包价格畏而止步。针对这一的情况 ,郑州永生蒙古包帐篷厂经过两年的研发,在国内率先推出钢架蒙古包 ,所有骨架全部采用钢架设计 ,接插式安装 ,大大的节省了蒙古包的拆卸安装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保留了 传统蒙古包的所有优点,包括保暖,防潮,采光,抗风,防雨等。而且印花也全都是和传统蒙古包一模一样,但我们生产出的钢架蒙古包价格却是 同等规格的传统蒙古包的三分之一 。

总之一句话 ,郑州永生蒙古包帐篷厂的钢架性价比很高的 。值得考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5
蒙古
蒙古包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部分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美食(17张)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
蒙古包
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有一次,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有这样的情况,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第2个回答  2023-05-18
蒙古包,也叫蒙古包子,是外蒙古地区的一种传统的住宅结构,利于防风保暖、透气防潮、可拆可升级,便于迁徙和适应草原生活。1. 建筑结构蒙古包是一种圆锥形的帐篷,使用一种特殊的构造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钉子、螺丝等其他固定件。其主体骨架是若干根长木棍拼成的,用细绳沿不同方向交织,上覆毛毡或羊毛呢等保暖材料做成棚子及防风挡雨之用,帐顶则安装烟囱,以便排除烟雾。2. 适应性强蒙古包适应性十分强,可在草原、沙漠等多种地形上自由应用,具有防风、保暖和通风演变功能,方便、快速、实用,经得起气候和地域的考验。同时还是最独特的宿营构造之一,容纳多种生活方式。3. 历史渊源蒙古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蒙古族游牧民族的一种标志。它诞生在人们的空间领域的需求,一直伴随着古老的蒙古文化。在蒙古草原上,这种建筑形式能够带来很多对于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更是人们心中对于故乡的向往。
第3个回答  2023-05-18
蒙古包,又称\"游牧人民的移动住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居住形式。它是一种圆形的帐篷,采用木框拼接而成,外面包覆上毛毡或帆布,内外均垒有重厚的绒毛以保温。蒙古包直径约为3-6米,高度约为2.5-3米,能够容纳一家人居住。蒙古包的结构简单,可随意拆卸,加上其重量轻、便于装卸运输,使它成为了极具移动性的居住方式。在游牧经济时代,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移动住宅,能够随着季节变换和牧草生长周期而灵活转移,同时也为蒙古族人们提供了移动的办公和生活空间。现代蒙古包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嵌入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它不仅能提供高品质的居住体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展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