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镜子》,触及灵魂的家庭教育

如题所述

一部纪录片,让中学停课半天,甚至让家长也必须陪同孩子一块观看。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触动到我灵魂的片子,我个人也从事了很久亲自教育的工作与咨询,深深了解亲子问题背后的本质,也协助过很多家长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看到这部片子,我还是被触动了,不知道各位家长看完的感触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是一部只有三集共90分钟的纪录片。

短短一个半小时,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简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改造”,却意外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我只是你们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你们的样子!!”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家明,15岁

是个网瘾少年,不愿上学,黑白颠倒。

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可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张钊,17岁

因谈恋爱已辍学4个月,

还阻止父母在家里住,

被制止后,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泽清,14岁

泽清是三个孩子里最小的,

但却是表现得最平静的,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他沉迷于网上下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他竟骂她“贱”,甚至动手。

看似三个典型的“问题少年”,出现的这种问题会被社会批斗,唾弃,但“问题少年”的背后,却是几对“问题父母”。

三对家庭,穷富各异,社会地位各异,教育背景各异,他们的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不一的缺失。

一、父母的控制欲

片子的开头就是一位学生的独白,内容如下:

“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曾经我的主人不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十七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都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机器人没有思想,不论如何支配,机器人都不会有任何情感,它不会想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会考虑怎样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它没有个性,甚至没有思想,但孩子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现代社会的孩子受到太多家长的关注,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期待。

现代社会里,太多家庭的孩子成为了家长的工具,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价值感。在夫妻关系中,夫妻双方应该是彼此的情感寄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渐减少,但彼此依然需要情感的寄托,从那一刻起,孩子成为了夫妻之间情感的新的寄托渠道。然后,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孩子身上,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需要的满足,控制者孩子的一切,不让他逃离,不让自己失去这情感的寄托。这种情况下换来的结果有二,一是父母的胜利,孩子顺利成为妈宝,从此失去主权,过着与父母共生的日子;二是孩子奋起反抗,坚持要成为自己,这样的孩子也就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

孩子除了是父母情感的寄托,还会成为家长梦想的承载,由于对我们自己人生的不满意,从而控制孩子的人生道路,为他安排好每一步,让他走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成为自己想让他成为的那个人。当有人提出反对,我们会用所谓的人生经验去辩驳,告诉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走就可以了,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我,明白我的付出。于是你不断的去为孩子一步一步的安排人生,实现理想,永远停不下来。就像是驴在拉磨,当驴停下来不再拉磨,它就不再有价值。所以你不允许孩子逃离,因为一旦孩子逃离你的控制,你就像驴失去了磨盘,只剩下被屠宰的命运。

为何不尝试着将情感寄托回到自己伴侣的身上,为何不尝试着在自己的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让孩子逃脱牢笼,好好的喘一口气。

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也不要将孩子物化,变成你的私人物品。

二、无法摆脱的焦虑感

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坑害了多少中国家庭,似乎这句话规定了人生就是一场百米赛跑,必须竭尽全力,沿着唯一的直线去跑,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一个地方减速,因为减速就会输掉人生的比赛。但是人生不应该更像一场拉力赛吗?从出发到终点的路线都是由每一位车手自由选择,也许选择的道路崎岖不平,我们会爆胎,会陷入沙坑,但是只有到终点的前一刻,我们才知道哪条路才是最好的。

当陷入沙坑时,我们只是奋力去刨沙,却没有观察好地形和地质,你奋力去刨的过程,也许会让车子越陷越深,从而彻底失去了前进的能力。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等一等,看一看,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然后一起去克服。有时停下来,才是最快的选择。

所以,学着放下我们心中的焦虑,去试着陪孩子完成他们自己选择的路,当车子被迫停下,我们冷静下来去陪他一起解决,你可能就是最快到达终点的那一个。

三、父母过低的评价

片子中张钊与家明受困于父母过低的评价,张钊的父母感觉孩子能力差、胆子小,感觉他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而在对张钊的采访中,他自己说在高二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将他父母认为他不可能的事都几乎做了个遍,三条高压线——带手机,谈恋爱,打架,三件事都去触碰了。在家明的采访中,他哭诉父母只是把他当作幼稚的孩子,不同意他做的任何决定,于是他故意伤害自己,就是想告诉爸妈,他很坚强。

这两个孩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感,但是在家长那里却从来没有获得过肯定,在父母过低的评价之下,他们采取了过激的方式去证明自己,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

父母的低评价的原因,一种是上文说到的控制欲作祟,给予孩子低的评价,从而让其认为自己还太弱,必须依附于父母生存,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认识的滞后,没有意思到孩子经历过青春期滞后心理层面的飞速发展,还停留在他们是小孩子的状态去对待他们,从而以过去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是否可以尝试去肯定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有价值的。

四、情感的缺失

第三集中的那首歌,似乎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有时候只想找个人倾诉,哭着笑着都不再感到孤独,Oh my friend!我始终明白你的心情,别总把痛藏才心的最深处。握住我的手,就不会再无助,风风雨雨我们一同上路。“

当孩子在学校里感到压抑,回家倾诉的时候,你却告诉孩子为什么别人不压抑,只有你压抑;当孩子兴致勃勃跟你说出自己梦想的时候,你却告诉孩子,别做梦了,赶紧回去学习。父母们都在爱着孩子,我也坚信父母们一定是爱着孩子的,但是父母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情感的需要。孩子也需要在自己无助无望的时候,有一颗大树可以依靠,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孩子也需要在自己开心的时候,多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当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建立这种情感模式,没有稳定的情感输出,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他不知道怎会再去向别人表达情感,也很难再与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而情感的过度压抑,最终的走向,就是抑郁。

片子最后对每个重点人物的后续现状都给了展示,其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个人的改变都没那么容易,能保持改变后的状态更不容易。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请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如果你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希望您能耐心的去改变、去成长。

在生活中,父母,夫妻,子女这些角色都不需要专业的考核证书去证明所拥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经意中给我们安排了这些不需要学习、考试就能拥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请记住,爱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也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我知道你们在我选择叛逆的时候,有多难放手!

感谢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