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面为什么不是叫万岁和千岁的?

1、记得当年的《还珠格格》里,叫皇帝做万岁,叫王爷、皇后、嫔妃、阿哥公主等做千岁,怎么《甄嬛传》却不是呢?
称嫔妃为小主,貌似其他的古装剧中也颇少看到吧?
《还珠》里面遇见皇帝、皇后等是山呼万岁,《甄嬛传》却多是万福金安。
到底真正的清宫里是怎么个礼数?
2、雍正朝真有年羹尧此人?其身份、背景、功勋真如《甄嬛传》所说?雍正真的是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将之收服?
3、雍正的四子弘历,也就是以后的乾隆帝,他的身世真如《甄嬛传》所述?
乾隆小时候真如剧中那样不被雍正待见?
记得以前看过,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帝,乃因看到弘历的聪明。

1甄嬛传》故事在雍正年间

万福金安”不仅仅是在古时候的宫廷礼仪中。官宦、富商之家,乃至白屋寒门都可以在问候语中用“万福金安”这个词
皇宫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四种;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礼,接着是“下跪

  ”礼,“道万福”礼,最轻的是“颔首”礼。下面是的两大部分(公主们和格格们):一、公主们:

  1、皇帝的姐妹
  (1)对皇后行“道万福”的简单礼仪;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道万福”礼(通常是有对生养过孩子的或得宠的)或“颔首”礼(通常是对没生养过孩子的或不得宠的)

  ,这些后宫们还相同的礼仪(如果公主向她们行“颔首”礼,她们可以回“道万福”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可以行“颔首”礼或者不行礼,而那些后宫就要行“下跪”礼了(因为自嫔以下,就是没什么头脸的身份,除非这

  些公主特许,否则是要下跪的)。2、皇帝的女儿
  A、固伦公主们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礼是一样的
  B、和硕公主(这个就麻烦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比自己母亲位次高的后宫和自己的母亲行“下跪”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和自己母亲位次相同的后宫行“道万福”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或者回相同的礼仪;
  (4)对比自己母亲位次低的后宫行“颔首”礼或不行礼,这些后宫行“颔首”礼。二、格格们:

  接着,说宫外的格格们,格格们行的礼大同小异,我就不分开说了:
  (1)对皇后行“下跪叩首”礼,皇后行“颔首”礼;
  (2)对皇贵妃到嫔等级的后宫,行“下跪”礼或“道万福”,这些后宫行“颔首”礼;
  (3)对从贵人往下的后宫,行“道万福”礼或“颔首”礼,这些后宫回相同的礼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3216470

2、有年羹尧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中国清朝军事人物。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http://baike.baidu.com/view/41643.htm
3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guān)的夫人。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说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但据孟森著《海宁陈家》考证,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陈世倌已死。可见乾隆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

  陈家乾隆古装像的园子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

  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雍正喝了鹿血后发生了什么?

  第二种传说,由晚清长沙湘潭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但清朝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种传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

  野史不可靠,正史也说不清

  虽然以上传说并不可靠,但是,关于乾隆的生母,文献与档案上的确有疑点: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的生母是谁提出了怀疑。

  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10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就是《玉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但是,这位钮祜禄氏是何许人?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这两份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禄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总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因此,将熹妃钱氏篡改为钮祜禄氏。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如果事实如此,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相信《实录》和《玉牒》的记载。不过,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够完满地解决。所以,乾隆生母问题,仍为历史疑案。
传说与真相

  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8
1.乾隆朝的汉代风俗显然没有雍正朝多,乾隆朝更注重满人礼仪,而且,"还珠格格"的后宫元素也没有"甄嬛转"多,而小主的称呼很常见。
2.却有年羹尧此人,但非欲擒故纵,年羹尧的罪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有言官弹劾,就能绊倒,但是也要筹谋
3.四子弘历的身份,应该是熹贵妃亲生,历史上的甄嬛,也就是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康熙的确认为弘历聪明,但雍正的皇位是自己谋取,与弘历无关
第2个回答  2013-02-18
1 甄嬛传的小说版背景是一个架空王朝,不是清朝,自然不可能按照清朝的称呼来,而且清朝的格格也不是千岁,可以说,清朝只有皇上是万岁,皇后是千岁
2 雍正朝确实有年羹尧,是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哥哥,其身份,背景看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41643.htm
3弘历小时候并不是雍正最讨厌的孩子,相反,虽为四子,但是在嫡子弘晖早夭,三子弘时投向胤禩的情况下,他才是最受宠的,不过,康熙也立雍正为皇帝,并不是因为弘历的聪明,康熙爷最喜欢的孙子是废太子胤礽的二子弘皙,立雍正为帝只是因为康熙末年的场面只有雍正可以处理,弘历在康熙死时只有11岁,不可能是因为他立雍正
最后,建议楼主,电视上的东西看看就好,不要当真,电视毕竟是为了取悦观众的追问

我也知道这部电视剧只是野史,可是看拍摄的各个细节似乎都不错,所以对一些礼制、史实上的东西有些好奇。
朋友说甄嬛传的小说版是一个架空王朝,这更引起我的好奇,果真如此,那像年羹尧这样的人物在小说中时杜撰的人名人物?
关于第一问,其实我问的是电视版。电视版的背景是在满清雍正朝,所以剧中称呼、礼制理当遵照清朝吧。还请朋友解答一下万岁、千岁、小主、各个、万福金安、山呼万岁的问题。

追答

甄嬛传的电视版和小说版我都没有看过,这些不是很了解,亲可以看看小说什么的,不过一般来说,即使是架空小说,他也会借鉴一下历史关于清朝的称呼问题,一般来说,皇帝的贴身奴才是称皇帝位主子,皇后为主子娘娘,其他人是称皇上的,万岁爷这个不是很常见,一般在正式场合如上朝和接见外使是会出现山呼万岁和千岁,小主的称呼是对于妃位以下的称呼,清朝的请安方式一般是xx请xx安,皇上是圣安,皇后是金安,万福金安这个我不是很清楚

第3个回答  2013-02-18
甄嬛传本身是一部小说 是架空的历史 本身不是发生在清朝的事
拍成电视剧将时间按到了清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