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什么习俗?逛庙会看什么?

如题所述

各个地方不一样的,像我们南方没有逛庙会的习俗。

我们是除夕吃团圆饭,初一早上吃菜,初八去庙里求签,初九吃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9
我们是除夕吃团圆饭,初一早上吃菜,初八去庙里求签,初九吃菜。
第2个回答  2021-02-17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第3个回答  2013-02-18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 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 中还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庙会时,农工商皆定期赴会,参加贸易,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
传统庙会是集会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贸易规模大,商品多,多在麦收前农闲时举行,并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一般来说,正月、二月举行的古会以烧香、玩灯为主;三、四月举行的古会以出售麦收工具和交换农副产品为主。庙会会期少则1天,多则一周,大多数为3至5天。
第4个回答  2013-02-18
探亲访友有多种情况,节日探亲及婚丧喜庆的亲朋交际,有较多讲究,在有关章节中记述,这里只述平常来往礼节。
择日。旧时探亲常常要翻日历,择个良辰吉日,这是迷信者的一种风习。今人已少有此举,多择节假日或闲暇时间,并尽可能先行通知约定,但求双方方便,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秩序。
礼物。在城市,平日探亲访友不大计较礼物,但习惯也带一点糖饼烟茶,称为“手信”,也是常有之礼节。在农村,多带些自产的土特产,如是第一次过访作客则较讲究,会多带一点,以示尊重,有时还会选择一些表示吉祥幸福的礼物,如柑要“有枝有叶”,蔗要“有头有尾”,表示交谊诚信永笃、祝愿生活甜蜜幸福,来日兴旺青翠。此俗至今犹存。
敬茶。敬茶是举国礼俗。潮人嗜工夫茶,敬茶以工夫茶为多。工夫茶作小壶小瓯冲入小杯,一般只是招呼客人自己端杯,也有泡大壶茶或其他饮料待客的。如给客人端杯,当依长幼先后敬奉。泡茶待客常备有糖饼、瓜子、花生、凉果,称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区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汤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一般常客敬烟茶,若是新客,在农村习惯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鸡蛋,称食甜丸卵。好事成双,蛋要两个。懂礼的客人只吃一个,略捞一个回敬主人,表示共圆共甜,如留客人过午,略敬酒菜。此俗,今农村尚流行,城里人则不大讲究,较为随便。
逛庙会: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
庙会
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这个好么?
望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