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

从物质的客观性上来说,我们轻易就能分辨出自己的容貌和身体,在社会属性中他人也会一眼就认出“原来是你啊!”但在一个身体里面禁锢着两个灵魂的罕见情况下,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方式就有些无所适从了,这时不能指着“一个人”而是需要指着其中一张脸来说明这是谁。这时对于一个人或者客观上的“我”的辨识范围缩小到了一颗头颅,那么可以预期的是若将头换到另外一个身体上,“我”除了需要些许适应之外并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标识主体仍然是脑袋。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在容貌之外我们普遍认为:人生中所经历过的一切体验形成的记忆,构成了独特的、唯一的、精神上的自我,这是我们能够拥有连续的、不曾间断的“自我一直存在”的感觉基础,也就是“经验自我“。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这些记忆、体验和感觉都存在于大脑之中。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将换头术升级,不需要更换整个头颅了,只移植其内部完整的大脑组织。试想一下,小明和老王在手术以后,是小明在老王的身体里面醒过来了吗。虽然在社会关系中大家都会指着老王的身体说“这肯定是老王没错,隔壁的事跑不了你~“,但我们仍然会倾向于认为即使更换了一个躯壳,小明内心中也不会将自己认错,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小明的思维与记忆应当是取决于他的大脑结构,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复杂的个性化特异连接。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3
‍‍

说起来很多学科都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认识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我想以发展心理学中的概念来简述一下从婴儿期开始,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和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发展过程。 需要区分的是,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是不同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 简单来讲,就是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能包含的内容。而自我意识是则是认识到自己是“与周围环境、与别人所相独立的个体”的能力。与熟悉照片(自我视角和普通视角)相比,婴儿对于新奇照片(观察者视角和左右反转视角)的凝视时间更长,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我探索,但婴儿认出了熟悉照片中的腿并不能说明此时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腿,即拥有自我意识,只能说明他们对此较为熟悉而已。

不明确的(Implicit)自我意识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即“我不是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明确的(Explicit)自我意识则是清楚地认识到“我是一个人”。根据Rochat的0(迷惑Confusion,完全没有自我意识)至5(自觉意识或“元”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or “meta” self-awareness )阶段理论,不明确自我意识处于阶段1(区分Differentiation)和阶段2(情境Situation)。处在阶段1的婴儿看向镜子里时,意识到镜中人是与周围环境不同的,镜中人的动作是与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动作不同的。处在阶段2的婴儿则能将镜中人的动作与自己身体的动作联系到一起。形成明确自我意识的婴儿则处于阶段3(识别Identification),即能够意识到镜中人就是自己,也就是可以认出自己。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尤其当被试是婴幼儿或学龄前孩子是被试时,不论是尝试让他们做出回答还是解读他们的回答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上述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争论仍然是存在的。

‍‍
第2个回答  2018-01-03
‍‍

对于同样的客观基础,弄明白受限于何种因素或条件而无法产生自我意识,对于意识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能够排除很多干扰因素而缩小关注范围。也就是说了解如何不能,知道为什么能就会更容易些。不过即使是思想实验也得有个底线,不再展开探讨,泯灭人性获得了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在宇宙的生生灭灭中一切都不足道尔(关于科技失控的问题见文末的链接)。有知也好,无知也罢,匆匆一个轮回而已,自我意识的形成,似乎取决于“主观上的内在感受性”,也就是“我的内在体验”,至于本体感觉和外界刺激是否是必要的启动条件尚无法确定。对于大脑和记忆完全一致的克隆人来说,即使他们在主观内在感受上的体验完全相同,例如都认为自己是本体,但是无法言喻的“主观性和内在感受”的的确确是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验到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我意识”,在你自己看来不会同时存在多个“你”,“他们”都不是你.而主观性和内在感受,既可能是大脑神经结构的一种功能,也可能是意识作用的结果。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