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数据库的维护

如题所述

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单位,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解读,可以直观的了解地图所表达的地质地理信息。对于现在的建库数据,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但是没有一个规范而直观的符号系统,不能很好地解读地质地理信息,对于数据的最终应用也有缺憾。因此,对于以符号为基础的ArcGIS数据库的创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解决这个规范而直观的符号系统,以期做到地质图图面的规范和统一。

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式建成之后,标志着开发任务的基本完成和长期维护工作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库设计过程的终结。由于应用环境在不断变化,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物理存储也会不断变化,对数据库设计进行评价、调整、修改等维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图5-5),也是设计工作的继续和提高。

图5-5 地质数据库维护流程简图

1.数据库的定义

严格地说,数据库是 “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 “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 “数据仓库” 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 “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2.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物理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逻辑数据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3.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