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一次,他听孙女在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郭老听完,笑眯眯地问孙女:“诗中的‘床’字怎么讲呀?”
孙女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床’不就是床铺的‘床’嘛!”
郭老又接着问:“当时诗人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诗人月夜躺在床上,思念家乡,难以入眠。”孙女答道。
郭老摇摇头说:“如果诗人当时躺在床上,头是不好抬起来的;如果还要把头低下去,这个动作就更不好做了。再说,房间里是不会凝霜的,诗人怎么会把月光联想成‘地上霜’呢?”
郭老的话让孙女无言以对,于是她翻开厚厚的《辞海》来查,原来“床”字在诗中是当“井栏”讲的。
郭老这才解释说:“《静夜思》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晴朗的月夜,诗人手扶井栏望月,月光洒落在井栏四周,好似白霜一片。月光下,诗人低头沉思,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分明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室外月夜思乡图。”
郭老又让孙女在《全唐诗》里查阅一首李白的《长干行》,指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句诗说:“这个‘床’字也作‘井栏’讲。假如那个男孩骑着竹竿在房间里绕着床跑来跑去追妹妹,肯定得挨大人的骂。你说是不是?”
孙女点点头,郭老慈祥地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