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歌词中的诗词艺术

如题所述

论古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典文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无与伦比的成就是诗词。无论是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最优秀的水平。历代诗歌文化遗产充栋汗牛,堪称宝藏。历代祖先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传播、创作、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这种精神遗产,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曾经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许多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是“诗国”。 [1] 但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在中国人心中正渐行渐远。诗词歌赋本是用于歌咏吟唱,却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被久久地束之高阁。中国风歌词的出现和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崛起带动着古典文化的繁荣,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让我们亲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古代文学的精髓深入血脉,于车水马龙的生活中牢固地守护一片净土。 一、中国风的定义、背景和歌词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又以诗词独领风骚,中国人的思想里流淌着古典诗词的精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是由古代文学作为坚实的塔基。但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古典诗词就渐渐失去了咏唱的功效,被束之高阁,常常被作为遗产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国力也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在全世界的瞩目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向盛世时期的古典文学回归。中国古典文化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被推崇。在当今乐坛上,中国风歌曲犹如一面旗帜,标榜着中华文明和古典文学,将诗词歌赋再次引入生活之中,将古典文学的精华用古色古香的中国曲调推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国风,字面上解释:中国乐风。她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等。唱腔上结合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词或者传说故事。多年前非常流行的一首中国风歌曲《涛声依旧》,其歌词中就大量引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古诗词传达的信息具有深层的美感,无论从用语措辞抑或意境营造欣赏,既有唐代的热烈绚烂、又有宋代的淡雅内蕴,现代“中国风”歌词作者们充分学习和借鉴唐诗宋词,都体现了对“含蓄内蕴”的美的追求。[2]近几年来,中国风歌曲和中国风歌词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推崇古文学的热潮,并且在国际上起到了推广中国文化的总要作用。 二、中国风歌词在意象的使用方面对古诗词的继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宿鸟、鸣虫、三尺剑、广寒宫等等,都是意象。在中国风歌词中常用的古典意象非常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最普遍的。 ((((一一一一))))““““花花花花””””之物语之物语之物语之物语 各种各样的花,在古典诗词中大放异彩,在此仅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花的意象方面,古典诗词对中国风歌词的影响。 1、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而当今乐坛上轰动一时的歌曲《青花瓷》中有一句绝妙非常的歌词:“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一句让一株植物顿时生动起来,想来雨打芭蕉是江南最常见不过的景致,而门环久未开启自然带着斑斑铜绿,但此处的芭蕉却让人分外怜爱,与以前幽幽怨怨的形象不同,而是充满了动态,充满了活力。 2、牡丹。牡丹是国花,花开吉祥,雍容华贵。古代形容牡丹的诗词不胜枚举,比如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还有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可见牡丹在中国文人心中高贵而艳丽的形象是不可动摇的。在当今的流行乐坛上,同样是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开头一句就是:“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浓淡相宜的笔锋在青花瓷的素胚上勾勒出牡丹图案,宛如女子初妆的样子。我们从“牡丹花”这一意象,就可以明确的知道此女并非黛玉般的弱柳扶风,而是国画仕女似的天香国色。纵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美女的欣赏角度也是不同的,但是通过传统意象“牡丹”的使用,统一了人们对整首歌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大致定位,这种功效之所以能够成功得发挥出来,完全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牡丹”的心理暗示。 3、千年“菊花”香: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寄寓了诗人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菊花始终是节操类意象,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在风靡一时的中国风歌曲《菊花台》中,菊花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标志。这首歌是描写出征的将军思念家中妻子的怀人之歌,我想之所以选用菊花,是非常有深意的。歌词中唱“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菊花是将军形象的自喻,菊花残代表征战生涯惨烈,满地的残菊又让他想起妻子送行时强颜欢笑以宽其心,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4、“桃花”与美人:自古描写美女离不开桃花。追根溯源,可考察至《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据考,《全唐诗》中设计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有869首。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又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让桃花蒙上了一层黯然和怅惘。歌曲《相思引》的歌词中有一句:“梦随风万里,几度红尘来去,人面桃花长相忆,又是一年春华成秋碧”。春去秋来,年年与心上人相会梦里,千山万水的时空阻隔,加上岁月流逝的无奈,让人怅然伤神。 5、“落花”的感叹: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在中国风歌词中,“落花”意象的使用也非常耐人寻味。比如歌手董贞的《新诛仙·情醉》一曲中有歌词:“情丝如梦,愁断白头,花开花落望穿多少个秋……红颜独憔悴,卧笑桃花间,一江春水只为你搁浅”,在这里,落花非常传统的表达了伤感与失意。但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做《落花》,歌词中写道:“身无双翼舞空华,执手飘零漫羽霞,但为东篱双双落,只求今生不言它”,好一幅落花图!落花凋零得无怨无悔,有气有节,实在是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二二二二))))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穿越时空的““““雁字雁字雁字雁字””””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哲理高妙,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在歌曲《朱砂泪》的歌词中有非常动人的几句:“镜湖翠微低云垂,佳人帐前暗描眉……姗姗雁字去又回,荼蘼花开无由醉,只是欠了谁,一滴朱砂泪?”姗姗飞去的大雁象征着又一年时光的流逝,佳人黯然梳妆,但悦己者早已不在。还有歌曲《红袭衣》中:“凄凄烟草小楼西,琵琶弦说相思雨,雁字来时,残月照寒鸭栖。”表现此类感情的诗句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今的流行乐坛又被这一行“雁字”注入了国乐的无限风华。 ((((三三三三))))““““月月月月””””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儿弯弯照九州 “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已然有了辩证的人生观色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妇孺皆知的名句;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是千古绝唱。在流行乐坛的中国风歌词中,月的意象也给人无穷无尽的回想。“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发如雪》),何等苍凉凄美;“独坐窗台对镜,容颜沧桑,人扶醉月依墙” (《半面妆》),人醉、月醉,两相为伴;“下弦月星满天,像谁泪涟涟,一阵风一首歌,摇晃思念”(《独唱情歌》),竟然将星斗想象成月儿落泪;“那月亮,一层故乡的霜,这边疆,草儿有点发黄”(《少年中国》),故乡最美,戍边的战士也不忘家乡的月光;“月斜江上,棹动晨钟,前梦迷离,渐远波声”(《若相惜》),大有《枫桥夜泊》的意味…… 总之,在意象的运用上,古典诗词确实是中国风歌词的精髓源泉。多年前一部电视剧《绍兴师爷》的主题曲开头两句歌词是:“石桥流水一叶舟,春雨梅花万点愁”,这种使用意象罗列形成美感的方法,完全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我们传唱好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吸收着古典文学给予的丰富营养。 三、中国风歌词在修辞方面学习借鉴古诗词。 ((((一一一一))))比比比比兴兴兴兴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最早在诗经中开始运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有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如《卜算子·示妻》: 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曾记春时满涧花,对捧清泉饮。相倚度年年,又踏弯弯径。携手同归笑月华,此趣人难省。 此词前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比兴。词中以“远山青”引起下文的“春时满涧花”,以“双鸿影”隐喻热恋时的男女双方。 歌曲《水龙吟(变奏)·浮生一梦》的开头唱到: 春来春去匆匆 花开花落如梦 蝶飞蝶舞春红 满江水空蒙 缘来缘去成空 事变事迁随风 无边无尽虚空 无处觅仙踪 开头的春来春去,花开花落,蝶飞蝶舞,江水空蒙,就是很好的学习了古诗词中借景起兴的手法,同时把这几种美好而易逝的事物,比做人世间的缘分和无奈的世事,使得整体衔接紧密而自然。 ((((二二二二))))比喻比喻比喻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分为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三个类型。自古以来,使用比喻手法而流传百世的诗词不胜枚举,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此外,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等。 在歌词中也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明喻:非常明确的可以看出比喻的结构,甲像乙。比如: “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夜曲》)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爷爷泡的茶》)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 (2)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这类歌词如: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七里香》)将思念比作落叶。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将温暖比作月光。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将离愁比作灯盏,将漂泊比作苦酒。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使用借喻手法的歌词显得非常深刻,耐人寻味。比如: “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发如雪》),将无悔比作刻碑的利器,这份坚定和坚强令人感动。 ((((三三三三))))拟人拟人拟人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在董贞的歌曲《雕花笼》中有一句“明月刀,不懂人间梦,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7
诗词艺术, 中国独有的文化,有专门的中国风歌曲。你喜欢就会深入,不喜欢则处处不知。 如果真心喜欢可以去买相应的书,或者自己在度娘上查找相关的知识,这样会让你更明确一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4
我不是专业的,只是喜欢歌词,就拿周杰伦的《菊花台》为例整首歌处处泛着伤感,给人·一种孤单无助的感觉,“柔弱中带伤”"惨白""夜太漫长""冰冷的绝望" 都让然感觉悲伤还有“凋落了灿烂”灿烂能凋落吗,显然不能只是用寥落来衬托灿烂,更显得凄凉。最后一句“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为什么孤单还成双呢,在湖面时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在一起,真是形影相连,但用“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更能将孤单表现的淋漓尽致,然人不禁感慨。一首好的歌曲,历久睨新歌曲,歌词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不然不会被人们传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