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应不应该改成姥姥

如题所述

应该。
姥姥是标准普通话,性别平等。外婆是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性别歧视。妈妈的妈妈爸爸是亲人,不是外人。姥姥是标准普通话,外婆是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南方大部分地方根本不叫外婆外公。而且妈妈的妈妈爸爸不是外人。外婆外公这些性别歧视的词汇用来称呼至亲不合适。
没有发现。姥姥、奶奶这类词很像很接近吗?姥姥有的地方读nao nao /mao mao。奶奶有的地方读lai lai /rai rai。
自古以来把男神仙尊称某某爷、某某老爷、某某太爷。把女神仙尊称某某姥、某某老姥、某某太姥。
王母娘娘叫西姥。怎么不叫西外婆?太姥娘娘叫太姥。怎么不叫太外婆?斗姥娘娘叫斗姥。怎么不叫斗外婆?骊山老姥怎么不叫骊山老外婆?女娲娘娘、女娲姥姥,怎么没有女娲外婆?有无极老姥,怎么没有无极老外婆?
姥姥的妈妈叫太姥姥。姥姥的姥姥叫老太姥姥。姥姥的太姥姥叫太老太姥。太姥姥的太姥姥叫皇太老太姥。老太姥姥的太姥姥叫人皇太老太姥。老太姥姥的老太姥姥叫地皇太老太姥。老太姥姥的老太姥姥的妈妈叫天皇太老太姥。
请问外婆的妈妈叫什么?太外婆吗?错,根本没有外婆的母亲的称谓。太外婆是奶奶的母亲。
外公的母亲叫外太婆。典型的性别歧视。外婆的外婆叫什么?根本没有称谓。
好多管外婆的妈妈也叫太姥姥的。

姥姥姥爷、奶奶奶爷。都是普通话。也没有性别歧视。

你把父亲的母父叫外婆外公。他们会气疯。你把母亲的母父叫姥姥姥爷。他们会面带微笑。就像前几天快手的一个梗,一个南方老人问女儿家的孙子,你想姥爷没?想了,老人高兴。没有男人愿意让别人叫自己外公。都是爷爷。
普通话,方言无所谓,有良心,有人性,没有性别歧视,没有男尊女卑,没有重男轻女就好。传统优良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光大,传统的糟粕必须去除。都21世纪了,还把母亲的双亲、姊妹女儿之子当外人,必须把外字去掉。
必须废除“外祖母/外祖父/外甥女/外甥男/外孙女/外孙男/外婆/外公/”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亲属称谓。
现在女男平等。应该一视同仁,都是亲人,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性别歧视。
母亲的母亲叫王母/毑母。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姥娘。
母亲的父亲叫王父/毑父。
妈妈的爸爸叫爷爷/姥爹/姥爷。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妈妈的爸爸叫爷爷/姥爷。是亲人,最亲最紧的人,不是外人。绝对不能再叫外婆外公。
姊妹的孩子叫甥子。姊妹的女儿叫甥女,姊妹的男儿叫甥男。是亲人,最亲最紧的人,不是外人。绝对不能再叫外甥女外甥男。
女儿的孩子叫孙子。女儿的女儿叫孙女,女儿的男儿叫孙男。是亲人,最亲最紧的人,不是外人。绝对不能再叫外甥女外甥男。或叫外孙女外孙男。
父系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系社会中的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父系社会中的汉语词汇中,在女男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男女、兄弟姊妹、老爷奶奶、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舅父舅母、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姥姥姥爷、姨母姨父、姏母姏父、茙母茙父、荻母荻父是母系社会词汇。所以万恶的父系社会一直想消灭姥姥姥爷、姨母姨父、姏母姏父、茙母茙父、荻母荻父。
父系社会中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父系社会中汉语的女男称谓是不对等的。汉语中有不少的贬称贱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父系社会中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男地位虽发生了变化,但出现的一些新名词却反映了男权主义思想依旧不衰。比如说,人们把害怕妻子的男人戏称作“气管炎”(谐音“妻管严”)“得了惧内症”,其中带有一种贬斥或戏谑的色彩,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这是因为在传统旧观念中男性在家庭中理所应当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一旦丧失当家的地位,便是无能的标志。

父系封建社会的女性“未婚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男”,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存在。女性的姓名普遍不受重视有的有姓无名,如“张氏”、“王氏”,“张”、“王”是娘家的姓;有的无姓无名,只能以排行称之,如“大丫头”、“二丫头”;《红楼梦》中身世显赫的“贾王氏”、“薛王氏”也只是以夫性或娘家姓加上妻室的身份称呼。

其实,女男这种地位上的差异不仅反映在社会称谓上,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上。例如,我们对于父亲的兄弟要按年龄称呼,大于父亲的称“伯”,小于父亲的称“叔”,女性都称“姑”,而对于母亲的兄弟,无论大小,一律称呼“舅舅”,女性都称为“姨娘”。这也是轻视女性的表现。本来母亲的姊妹有四种称呼的。给抹杀到一个。《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外”解释为:外边的,关系疏远的,如“外敌”、“外人”、外患”等。在亲属称谓词中,“外”字头的称谓词都是与女性相关的,指母系、妻子和女儿家的亲属,如外祖母、外祖父、外婆、外公、外甥女、外甥男、外孙女、外孙男等,他们都是外人,是外戚。而父系、丈夫和男儿家各亲属则都是自家人,很明显,这是在亲属称谓上对女性的歧视。
为了减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要从语言形式入手,从多种角度对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进行分析研究,减少语言层面存在的性别歧视,从而减少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废除外祖母/外祖父/外婆/外公/外甥/外孙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低俗称谓。改成王母/王父/姥姥/姥爷/甥女/甥男/孙女/孙男。母父的母父都是亲人。不要再当外人。
姥姥姥爷,奶奶奶爷是标准的普通话。
女男平等。没有性别歧视。富有感情色彩。母父的母父都是亲人。绝对不能带外字。尤其是姥姥。血缘上很亲很紧。至亲。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
姥姥的妈妈叫太姥姥。
姥姥的姥姥叫老太姥姥。
外婆外公是南方某些落后地方的方言。
严重性别歧视。男尊女卑。重男轻女。
外婆这种落后的性别歧视的方言。
外婆的母亲叫啥呀?根本没有称谓。
太外婆吗?不不不!那是父亲的外婆。
外太婆吗?不不不,那是外公的母亲。
外婆的母父都没有称谓。典型的性别歧视。更何况外婆的外婆呢。
请大家都拥有人性吧。善良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8
应该,姥姥是指对女性老人的尊称。北方女人的地位比南方女人地位高,强势。
所以把姥姥这个词汇当成母之母的称谓。
能看出来,再父系时代,一般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连最初,都是姑父姑母,
只有姥姥姥爷特殊,姥姥在前,姥爷在后。说明姥姥的地位在孩子们心中比姥爷高。
外婆是指外面的婆婆,最初南方,管父之母叫婆婆。所以母之母称外婆。而且,很多南方人觉得加个外字不亲切,所以叫噶婆,家婆。爱婆,婆婆。
奶奶最初指奶汁。
姥姥最初指母系社会的年长受人尊敬的老人。
婆婆最初指,爱闹事,爱折腾,让家里不和谐的女人,专指丈夫的母亲。
后来南方人把婆婆改成奶奶了,现在也应该把外婆改成姥姥。女性地位高了。
北方总是问,奶奶与姥姥谁地位高?谁亲?不相上下。
你见过奶奶与外婆谁地位高?谁亲?那肯定是奶奶啊,外婆是外人。
北方,姥姥>奶奶>姥爷>奶爷。
南方,爷爷(公公/爹爹)>奶奶(婆婆/嬷嬷)>外公(噶公/外爷)>外婆(噶婆/姥姥)。
北方都统一叫姥姥,奶奶。
南方是十里不同乡。奶奶/婆婆/嬷嬷/外婆/噶婆/姥姥/家家/毑婆/噶噶/郎/姥儿/姥。
总之你觉得尊重父系文化,妈妈的妈妈是外人,就叫外婆。
你觉得尊重母系文化,妈妈的妈妈是家人,就叫姥姥。
你觉得尊重男女平等,妈妈的妈妈是亲属,就叫姥姥。跟奶奶地位一样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6
应该。国家既然规定姥姥姥爷奶奶奶爷是国语普通话,外婆公是南方方言。是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姥姥姥爷奶奶奶爷来源于古华夏语老姥老爷。
姥姥姥爷奶奶奶爷是性别平等的标准普通话。外婆公是南方某些落后地方性别歧视的方言。妈妈爸爸的妈妈爸爸都是一家人,亲人,至亲,不是外人。南方大部分地方根本没有叫外婆公的。外婆公这些性别歧视的词汇用来称呼至亲不合适。
我觉得跟普通话,方言没关系,国家是推广女男平等。
外婆公是外人。如果你觉得你爸爸的妈爸是外人。你可以骂他们外婆公。但是绝对不能玷污女性,侮辱华夏,歧视女性,歧视母系家族。禁止骂你母亲的母父为外人。
第3个回答  2020-01-10
姥姥是性别平等的华夏传统称谓。也是今天的国语官话普通话。
外婆是性别歧视的南方方言。
应该改。
第4个回答  2018-07-12
只反映个人意见:随着地方习惯叫就好。但反对改原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