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姓郭的比较出名,分别介绍一下大神们帮

如题所述

【郭氏名人】 郭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革除旧习的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于公元904年,公元951年称帝,至954年病逝,在位四年,年号:广顺、显德。太祖,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郭简曾任刺史,在战乱中被杀,不久,母亲也相继去世。郭威从小依靠姨母韩氏提携抚育。18岁时,应募做军卒,仗着一身勇力,加上学了一些兵法,一步一步爬了上去。郭威即位称帝时,年近五十岁,三十年的军旅生活,给他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常以前代的兴衰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 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在五代确是一位较好的皇帝。他死于954年,时年51岁。 郭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负气,郭威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郭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郭继枚(1893-1911),广东省增城县福和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埠。先后在务边埠小学和怡保保育才学堂就读,成绩优良。自幼学习英文,早年人填罗育才学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长返回故里,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适值推翻清朝统治的国内革命风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复游南洋,郭继枚在务边埠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国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对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积极活动,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1911年初,父亲让他与邱氏完婚,想籍儿女之情转移其革命之心。此时正值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郭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临行时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说:“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 2月27日,与余东雄至广州。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攻打总督署的先锋队(决死队)队员,奉黄兴之命随何克夫炸两广督署,冒险争先,丝毫不畏惧,在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前进道路。事败后与何克夫退至大南门内,弹药尽绝,撤退时,在南大门三兜村(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上,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纪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命名了一条继枚路,在其乡修建一间继枚小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