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个回答 2020-02-25
胃炎(weiyan)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胃粘膜炎性变化。急性胃炎可分为单纯性、腐蚀性、感染性和化脓性4种。常见为单纯性胃炎。本病可由化学因素(药物、烈酒等)、物理因素(过冷、过热或过粗糙的食物)、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沙门氏菌属,嗜盐菌致食物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和肠道病毒感染等)引起。致病因子直接损伤胃粘膜表面细胞,削弱胃粘膜的再生能力,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另外,胃粘膜缺血和胃酸分泌过多也参与作用。胃炎所造成的病理改变为胃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增多、出血、糜烂及退行性改变等。细菌或病毒所致的急性胃炎,在进食被污染食物数小时或24小时后急性起病。可有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因常伴发肠炎性腹泻,故又称急性胃肠炎。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一般病程短暂,数天内可好转自愈。发病后要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多饮水,短期禁食。必要时服用四环素,黄连素等药物。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节制饮酒,不吃不易消化或腐败变质食物是防止急性胃炎发生的关键。慢性胃炎,根据胃镜检查所见的胃粘膜形态学传统的分类法,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临床上认为浅表性胃炎是萎缩性胃炎的前期病变,浅表胃炎可以治愈,也可以转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约为9%。肥厚性胃炎为单独的一型,不演变为其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