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民间传说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愿望?

如题所述

《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古代以爱情为主题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被列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成为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我自小就对这几个传说故事耳熟能详,被其中凄美的爱情感动得一塌糊涂。近些年来这些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屏,赚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泪。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积累,对许多定论又有了新的看法。近日偶然回顾四大民间传说,忽然觉得在那凄美的爱情面纱下,隐藏着一些并不光彩的东西。
通观四个故事,女主人公的形象都是个性鲜明光彩照人,而男主人公的形象则很平庸模糊。如在《孟姜女》中,男一号万喜良仅在开头露了一面,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仅是“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剩下都是女一号孟姜女的表演,“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寻夫,后又感天动地、哭倒长城寻得丈夫尸身,最后又跳江殉夫”充分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
《白蛇传》流传版本最为丰富,女一号白娘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盗仙草、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男一号许仙则耳软心活,对爱情不够坚定,甚至有点背信弃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面对自己的爱情受到阻挠,也只是万念俱灰、郁郁而死;祝英台则选择了为爱人殉身,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牛郎织女》中在四个故事中稍稍为男主人公挽回了一些形象。牛郎在自己的爱情、家庭遭到破坏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但最后只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我刚注意到这个规律时着实很困惑,要知道在古代文字工作几乎都是男人的权利,他们在创作时为什么要自毁形象呢?我甚至怀疑这四个故事都是出自女人之手。随后我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基本上都是女人为男人无条件的作出牺牲。这倒是符合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人要从一而终、要三从四德,似乎这四个故事是一手炮制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但其中男女自由恋爱又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相背,因此不可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
重新审视这四个故事,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女主人公的自身条件要远优越于男主人公。孟姜女至少是家道殷实,万喜良是一落难书生;白娘子神仙之体、法力高强,属于女强人类型,反观许仙则是一个吃软饭的书生;梁山伯又是一个书生,祝英台则是一个富家小姐;牛郎是一个贫下中农,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属于高干子女。或许有人说这是反对封建门第观念,但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故事是男主人公条件优越于女主人公,却总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扶危济困。看一下男主人公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四个人有三个是书生。这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文人对现状的不满,这些文人自幼受圣人熏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喝过几天墨水,就觉得高人一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为坐等着,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就会自动送上门来。待到在现实中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就拿起自己的武器述诸文字,表达一下对现状的不满,来个精神胜利法,然后继续做春秋大梦
所以四大民间传说骨子里表达的其实是古代文人不劳而获的思想,革命性极其有限,只是人们被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没有注意到浇灌这些爱情花朵的思想肥料掺进了不纯洁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3
反对压迫,渴望幸福。
第2个回答  2019-02-13
解答,
基本上都是希望生活富裕,
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快乐。
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