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题所述

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之所以能在那时出现,和当时那种比较宽松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当时各国的统治者,和其他任何时期统治者的表现都不同,他们为了壮大自己,彼此都在互相竞争着延揽人才,竞争着礼贤下士。仅以当时“好客”闻名的统治者来说,就有燕国的燕昭王,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吕不韦等等。当时齐国的稷下曾是一个群贤荟萃,各家各派都在那里设帐讲学的地方。统治者虚心下问,“士”人们畅所欲言。听得投机就可以采纳、任用、实行;听着不合适,也无须怪罪,“士”人们可以卷铺盖上路,明天再到别的地方去讲。谁也不必怕谁,谁也不必勉强谁,“士为知己者用”这个带有双向选择性质的行为准则就是在那种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一部分“士”人的“傲气”十足,他们决不甘心做统治者的臣子、部下,而是扬言要做“帝王友”,甚至要做“帝王师”。他们居然可以当着某国帝王的面,说一个活帝王的人头抵不上死“士”人坟头上的一把草,这都是当时那种特定政治条件下的特定的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