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把房玄龄称为元龄

如题所述

李世民(唐太宗)身为皇帝,不可能随便称呼臣子。一般称呼“爱卿”、“卿家”或“卿”,如果是几位臣子就称呼“卿等”,所有大臣就称“列位臣工”或“满朝文武”,极少数跟皇帝关系亲近的大臣,或者君王存心倚重、笼络的人,会称呼表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比如房乔字玄龄,杜如晦字克明,魏征字玄成等。他们三人都是常常被皇帝以字称呼的,因为前两人是唐太宗的丞相,并称“房杜”,而魏征是著名的“诤臣”(敢于忠言直谏的大臣)。至于史书上的记载,把“玄龄”写作“元龄”,是为了避讳。即平民百姓起名字时,不得使用君王的名字、庙号、谥号等,一个字也不行。另外通行全国的书籍和摘抄中,如果用到这个字,都要以别字(或读音相近,或字形相似,或减去一两笔)代替,包括前代的经典在内。这个“玄”字,唐代时避“唐玄宗”(庙号)讳,清代时避康熙帝名字(玄烨)讳,所以这两朝一律改写成“元”,其他朝代则不用。历朝历代的避讳字也不同,比如汉宣帝时期,《荀子》这本书,被叫做《孙子》(不是《孙子兵法》),而荀子本人,也被改称“孙卿”。这样做是为了避讳汉宣帝(名刘询)的名讳(“荀”与“询”谐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30
唐朝名相房玄龄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汉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房熊,字子,释褐州主簿。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房玄龄为报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
第2个回答  2019-05-16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段特别有名的时期被人们成为“贞观时期”,在那个时候,有两个宰相的名气非常的大,这两个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两个人一个特别擅长使用谋略,而另一个则是在一件事情该做出什么选择时候,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他们两个人里面,房可以说是杜的恩师,正是有了房的引荐,杜才得到了当时的秦王的欣赏,两个人才一起共同帮助秦王完成了那一场政变,秦王才顺利的夺得了天下,当上了皇上。

可是好景不长,没有过了多长时间,杜如晦就因为长时间的劳累生病在,两年以后,他就去世了,当时的唐朝的两个将军带领着兵马刚刚战胜了突厥,终于消灭掉了这个对唐威胁最大的敌人,可惜的是,杜却没能看到胜利归来的唐的军队,这也成为了他生前最大的一个遗憾。

在杜去世以后,所有的事情都要房玄龄一个人来处理,他身上的担子也是更重了,每天都要十分尽心的帮助皇上管理国家,帮助皇上处理朝里面的所有的事情,就这样才把贞观时期的繁荣给一直保持了下去,而且还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了唐朝,这些人对唐也是非常的尊重,世界上的人经常跟唐朝之间会有一些贸易上的往来,他们也常常会来到唐朝看看我们的中国文化,可以说当时的唐朝是一个跟世界接轨的国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唐之所以可以这么强大,跟房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他的功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皇上对他也是非常的信任,皇上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朝里面的一个王爷做妻子,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小儿子房遗爱,不仅仅是这样,在皇上不在长安的时候,经常会让他留在都城里面处理朝里面的所有的事情。

有一年,皇上要亲自去上前线打高丽国,这一场战争可以说皇上是带着几代帝王的心愿去的,所以皇上立志一定要把这个国家给灭了,因为皇上是非常的重视这一场仗,所以朝里面的很多将军还有一些文臣都去了,就连特别有名的几个大将军也全都一起跟着去了,他就留在了长安,负责这里的安全和处理朝里面的一些政事,试想一下一个皇上可以把自己手里面所有的权利交给一个大臣,皇上对他是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皇上这样的做法,肯定也是会让很多人眼红的,就这样事情发生了:有一天,一个人在他的家门口大吵大闹,想要闯进他的家里面,这个人说有人想要谋反,要告发这个人,他听了后谋反这可是一件大事啊,大意不得,就赶紧让下人们把这个人带进了家里,他就问这个人:你说有人要谋反,你这是要告谁呢?到底是什么人这么大胆居然想要谋反?让人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居然会直接说:我要告的人就是你,要谋反的人就是你。

房玄龄也非常的吃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问了一遍,没想到这个人还是这个答案,他思考了一会,命令手底下的人把这个人送到皇上身边去,看看皇上是怎么发落的,他还告诉手底下的人,一路上一定要好好的对这个人,不能让他受一点伤。没过多久,在外打仗的皇上听说他送过来一个犯人让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也很吃惊,可是又一想他也不可能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来烦自己的啊,既然能把人送到这里来,肯定是出了什么大的事情。

于是皇上就赶紧派人把这个人带到了自己的帐篷里,没想到这个人再见到皇上的第一句话还是:要告房玄龄,他想要谋反,周围的一群大臣们都很吃惊,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皇上就好像早就知道会这样的一样,立刻叫来了手底下的人把这个人带出去杀了,那个人一直大声的喊着,皇上却是不想在听他说一句话,等后来皇上回到了长安以后,还对他说:这样的小事,你就处理就行了,干嘛还要让我来处理。其实说是这样说的,如果当时他自己处理了那个人,外面的人该怎么说他?皇上还能像以前一样的相信他吗?

不过皇上也特别的英明,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皇上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大臣,如果真的相信了那个人的话,反而有可能中了别人的计。皇上和房玄龄的这种信任,应该就是君臣之间最大的默契了。
第3个回答  2019-03-05
房玄龄(579年-648年),按《房玄龄碑》:“讳玄龄,字乔,清河矣,公郡县人也。”

太始祖为东汉房植,字伯武,遵守礼法,有名当朝,时人赞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历任朝右公、河南尹、少府,桓帝朝官至司空。

......

远祖房谌,仕燕,位太尉椽,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之,遂为东清河绎幕人焉。

太祖房裕。

烈祖房经,蓍县令。

天祖房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以功赐爵壮武侯。卒,赠青州刺史,谥敬侯。

高祖房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袭父爵,例降为伯,历齐郡内史。后卒于幽州辅国府长史,免官,卒。

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宣威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孝庄帝永安年间,做过青州太傅开府从事中郎。

祖父房熊,字子彪(《北史》云:字子威,《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云:字子绎),自小孝顺,聪明有节概,起初做褐州主簿,后迁任清河、广州二郡太守,为官颇得清名。

父房彦谦,字孝冲,隋代名官,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擅文章,工草隶,解属文,雅有词辩,风概高人。累迁长葛令,又深通政务,为官清廉,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隋开皇七年(587年)应荐入京,任监察御史,为执政者所嫉,大业十一年(615年)被贬为泾阳(今属陕西)令。乙亥五月壬辰朔十五日景午,终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九。唐贞观三年十二月,太宗下诏赠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四年十一月,又发诏追封临淄公,食邑一千户,谥曰定公。

按《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补隰城尉。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进爵邢国公,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而群臣让世袭事故罢刺史,遂为梁国公。未几,加太子少师,玄龄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晋王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会伐辽,留守京师,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

贞观二十二年秋七月癸卯(即七月二十四日,公元648年8月18日)病逝,享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太宗昭陵。
第4个回答  2019-03-05

贞观时代是一个有个性的时代,魏征的犯颜直谏,长孙武忌的贵族风范,徐懋功的八面玲珑……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功勋卓著,个性张扬,而只有房玄龄不显山不露水,俨然四平八稳,如同一个面团,但整个朝廷离不开他,李世民更离不开他。别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运转,而没有了他,朝廷将立马陷入一团混乱之中。他摸透了每一个人的脾气,他将这些人拧成了一股绳,而正是这股绳子,拉着贞观这驾马车奋然前行。仿佛,他天生就是来给李世民掏力费神做宰相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