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索姓的来源

如题所述

满族索姓的来源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出自他族

  南北朝及唐时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满族有改姓索者;今满、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郡望堂号

  郡望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武成郡:隋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将定阳郡改为武成郡,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武成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求索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龙堂: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索姓最早的活动地在今山东、河南,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武威郡(今属甘肃)敦煌形成索姓名门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内蒙古、东北以及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目前索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山西省的繁峙县,河南省的安阳市林县、三门峡市、洛阳市涧西区、焦作市武陟县、汤阴县、商丘市、漯河市郾城县、开封市杞县、焦作市、偃师市府店镇,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宝鸡市,河北省的沧州市、黄骅市、保定市、邯郸市磁县、饶阳县,湖北省的荆州市、枣阳市、沙市、公安县、十堰市郧县,江苏省的徐州市新沂、邳县、泗洪县、淮安市、灌南县,四川省的巴中市、筠连县筠连镇、广元市旺苍县,山东省的泰安市东平县、东营市、临沂市苍山县、济阳县、青岛市即墨市、滨州市邹平县、滕州市、东阿县、济南市章丘县、日照市、淄博市,聊城市冠县、烟台龙口市。山西省的翼城市、忻州市、朔州市、介休市,辽宁省的鞍山市、辽阳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宁县,吉林省的洮南县、德惠县,黑龙江省的林口县、哈尔滨市、逊克县,北京市门头沟区,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索氏族人分布。

  宗族字辈

  某支索氏字辈

  正德大庆治国家,太和安康定勋邦,万世兴隆永胜祥。

  湖北沙市

  恢弘隆祖绪,生肖远大清。

  湖北郧县

  元良卜传基,永兴景光明,联宗方可继,习文自守成。

  河南安阳

  蒙鸿封奎文,重祖士孝存,安怀振佳宝,光言守简真。

  历史名人

  索靖

  (239-303),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曾任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左卫将军。博通经史,勤于学问,著《索子》、《草书势》。擅隶书、行书,对章草用功尤深,无墨迹传世,今流传有《月仪帖》、《出师颂》、《七月廿六日帖》等刻帖。以《月仪帖》最有名。

  索元礼

  (?-691),唐酷吏。胡人,籍贯不详。武则天临朝,拟废除异己,他承旨上书告密,擢为游击将军。在洛州设置机构,审理“谋反者”,施行各种酷刑,还令受刑人广泛牵涉无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达数千人,受武则天之赏赐。后来俊臣、周兴等纷纷仿效,制造极为严重恐怖气氛。后武则天为平除民愤,又将他逮捕治罪。

  索卢恢

  (?-28) 东平人,西汉末年东平一带农民起义军首领,是无盐大捷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情况日趋严重,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的良田沃土,而农民却无立锥之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到西汉末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领导赤眉起义,山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当时东平境内连遭水灾,田庐尽毁,饿殍遍野。灾民纷纷推举索卢恢为首领,响应赤眉起义。索卢恢仗义疏财,为人慷慨,在当地很有威望。他聚起三、四百人,攻进无盐邑,杀县宰,开粮仓,打起了起义的大旗。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扑山东,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莽军到东平境内,“列营数百,鼓声闻数十里”,把无盐邑紧紧包围起来。索卢恢派人及时与赤眉军联系,樊崇即率数万人前来支援。赤眉军和索卢恢部内外夹击,相互配合,在无盐大败王莽军,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狼狈逃窜。此战史称“无盐大捷”。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有“无盐大捷”巨幅油画,真实地描绘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全部回答
那个落叶的
2019-03-2900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
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 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
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
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
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
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全部

hunry2019-03-293360
周武王封黄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国(今山东...索姓是汤王的后裔),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

Ellio2019-03-293470
满族是一个姓氏繁多的民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共有“哈拉”679个。其来源不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沿袭金代女真旧姓。例如,完颜氏、钮古碌氏等。

二、以部族名称为姓氏。如,那喇氏、辉和氏等。

三、以所居住的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氏、董鄂氏等。

四、赐予姓氏。如,鳌拜本姓瓜尔佳氏、那木泰本姓舒穆碌氏等,努尔哈赤均以军功的成就,皆赐予姓爱新觉罗氏

五、以名为姓,也称随名姓。即以父亲、祖父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氏。如顾八代原姓依尔根觉罗氏,其子孙以顾为姓。满族人有个规矩就是对人只能称名不能道姓,若是呼名道姓就是没有礼貌。 现在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叫赵晓阳的男子,人们就叫他阳大爷,它的子孙不姓赵,就改成姓阳的了。

六、更改姓名。即,因分居、继承家业、迁居等原因而更改姓氏。如依尔根觉罗氏因族众繁多、分东西两寨居住。居东寨该为己雅喇氏,居西寨改为蒙鄂罗氏。

七、由于满汉杂居,渐渐有了汉人的习惯,满族多喜贯汉字为姓。

如,隆克达氏贯以李姓,布尔察氏取卜为姓。有的一族贯以不同汉字为姓,还有的部族贯以同一个汉字为姓。

满族姓氏来源基本上就是如此,算是提供点民族知识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8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
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 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
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
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
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
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