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所谓的乞讨型人格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一、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1.内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总能敏锐的察觉出或「自以为察觉」出别人内心的想法。很会为别人着想,而总会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为别人「添麻烦」,在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总会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与恩惠。
2.很难拒绝别人,即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习惯性的硬着头皮满足对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绝了对方的情况下会觉得非常的愧疚与惶恐,即便他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为此道歉。
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4.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很少会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营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没有攻击性」的好形象。
对社交中争吵、尴尬、意见冲突等负面的状态会十分的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5.在社交中表现得很「神经质」,因总会担心自己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说哪些话合不合适、为对方考虑太多等,使其在社交过程中无法坦然的表现自己,反而会令其与别人的社交总会充满了「不自然」的状态。
6.大多数行为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7.缺乏底线和原则,非常能够容忍或者说是意识不到别人在客观上对他的“逾规”行为。
因为其自身的自我边界模糊,所以往往想当然的也以为别人是像他一样没有边界的。
这样就造成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能够轻易地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变得较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和关注而更加痛苦。
二、讨好型人格的内在心理
1.讨好型人格之所以会像上瘾一样不断地讨好别人,在其潜意识中最大的一个动机其实是:期望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对他的这种讨好给予相应的回报。
讨好型人格一般不会或者是羞于用语言表达出对别人的需求,他们只会用行动、付出、讨好来“暗示”他所讨好的对象他期望对方能够给予他回报。这是因为“讨好者”内心敏感,总能敏锐的觉察出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以为别人也都是像他一样同样能够觉察出他的需求。
但是讨好者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讨好者的同理心与对别人内心的敏感远远超越于常人,所以:一般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体察到“讨好者”的需求的。
然而大多数讨好者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被讨好的对象能够理解到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讨好对象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会付出更多的讨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讨好对象能够觉察到他们的需求。
随着讨好者对于讨好对象的付出越来越多,他就更难停止讨好,就如同买彩票的心理一样,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他们往往“不甘心”令自己所有的付出和讨好都化为幻灭,因此只能陷入「无休止的讨好并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回报」之中。
2.“讨好者”的内心是完全空虚的。因为他们将全部的关注都投放在外界和别人身上,他们只能通过不停的“乞求”别人关注与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因为很多年以来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自身,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所以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他们也很少会主动的去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建设自己强大的内心,他们也从来没有主动地去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他们没有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给予自己滋养。
现在请你跳脱出来,认清关于你自己的这样一个事实:你从来不关心你自己,你从来不主动的培养你自己的内心充实——所以你的内心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空虚和匮乏的状态——因此你只能通过追逐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暂时填补你的空虚。
但是你必须要意识到:内心的空虚永远都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我必须再重复一遍,你内心的空虚是永远都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的,你一定要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这一点,然后你才能明白,任何“讨好”他人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帮助和满足。
外界的力量,别人对你的关注那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你只能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爱,建立在你内心充实,能自给自足,不再向外寻求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你需要认识到: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远是你自己,你必须为了你自己而活,你必须为自己完全负责,没有任何外界和别人的力量能够给予你帮助,只有你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只有你努力改善你的生活,只有你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内心才不会空虚,你才能将这种空虚「整体的」转化为充实和富足,并给予你安全感和滋养。
3.通过为别人负责来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痛苦,区别只在于那些心智成熟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并接受这些问题和痛苦。
而讨好者却因其脆弱和敏感的内心而往往无法承受自身的痛苦,他们也不愿意付出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一个孩子的疑问

朋友跟我抱怨,说外向的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养出了一个内向的孩子,很是为孩子在一些事情上不敢出头感到着急。

孩子现在被人欺负了,都不敢站出来大声的反抗,以后到社会上可怎么办?

老话不是说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干的再好,不会说还不照样没戏!

加上她本身就是因为性格外向获益的人,所以就更加看不上自己内向的儿子!

孩子不开心了,问我:“张丽阿姨,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可以改变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更多的,几乎占全部人一半的内向性格的人。咱们今天就来谈谈性格的问题。

性格无好坏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方便,给性格倾向的一个大致的分类而已。

我们不能说内向性格就不好,外向性格就好。

历史上有很多伟人就是内向性格。

荣格就是一位典型的内向性格的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心理学上的成就,恰因为他的内向性格的优势,才让他对自己的学说得以坚持和深入研究。

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后辈学者荣格最初很崇拜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也很欣赏荣格。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相见恨晚,他们两个连续谈话13个小时。从此弗洛伊德经常暗示荣格是自己学派的继承人。

内向性格的荣格对精神分析却有一些怀疑,他对自己的学说更加自信。

内向的他不善与人争辩,但却给他专注研究的习惯,所以后来荣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成为了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顺便说一句弗洛伊德是典型的外向性格的人,他经常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并且滔滔不绝,这是荣格从来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于心理学的热爱和研究。

每个人都具备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在德国有一位内向的企业培训师,她在德国学术交流咨询中心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性格这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2003年开始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

多年来,她陪伴周围的内向者,一步步迈向成功,她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她就是西尔维亚.洛肯《内向心理学》的作者。

在《内向心理学》中洛肯写道“内向与外向是一条曲线上的两极,每个人在这条曲线上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最好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这个区域里,否则健康会受到影响。由于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是正常的人的性格倾向,会因为文化情境扮演的角色,年龄甚至心情变化而有所变动。”
第2个回答  2020-1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