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可以把户口转成农村的?还是不没有户口限制呢?这对于把户口转到学校,毕业后成了集体户口的农村学子来说,有什么好处?很多农村的孩子上完大学把户口转到学校,毕业后成了集体户口,也转不成农村户口了,很悲催。怎么解决,谢谢

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他们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的动力之一。近年有的城市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

基本原则

1、创新机制、扩大覆盖。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强化经济发达地区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综合考虑户籍人口、持有居住证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政策调整而减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强化激励、推动落户。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有序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4、维护权益、消除顾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享有的既有权益,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为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合法权益的流转创造条件,实现其权益的保值增值。

扩展资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具体而言,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民市民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8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从事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工作,虽然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转移,但是身份却没有转换过来,依旧是农民。长期以来,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影响,地域之间人为地筑起了城乡结构二元化的藩篱,使得大量为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被挡在了城市公共服务的大门之外,城市的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更多向本地居民倾斜,外来务工人员在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条件和待遇。长此以往,在观念和实践中形成了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盲目的排外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矛盾和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户籍管理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但后来却异化为城乡分化的产物,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不仅缺乏物质保障和社会福利,更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幸福感,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被城市边缘化,精神诉求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这对推动城乡一体化,逐步消除区域和城乡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对社会成员基本权益和公共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制约,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确保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2-12-05
这就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嘛,换个名字,挣个彩头。加点新鲜的东西,捞点政绩那种。
第3个回答  2013-02-21
你是大学毕业把户口留在城市了吗?应该可以向学校申请打回原籍的,这样你就可以在农村落户了啊;不想落在农村的话就尽快找个单位接收你,这样就可以凭就业协议迁户口了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02-21
  “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国家部分领导讲话中多次出现,并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要充分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必须首先全面认识“农业转移人口”这个群体。从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农业”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第一产业,与“人口”搭配反映出这一群体的身份,即为我国户籍划分中的农业人口;“转移”体现了该群体所在地域的转换,即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且既有就地转移,也有异地转移;而“转移人口”既包含想要从农村迁移至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人口,也包含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来回流动的农业人口。从称谓比较看,相对而言,“农业转移人口”较为含蓄和中性,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进而逐步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多个称谓直接体现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和职业,在日常使用中始终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难以被进城务工农民坦然接受。此外,“农民工”实际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即在农村劳动力中剔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劳动力的那部分农业人口;而在“农业转移人口”中,既有农业剩余劳动力,又包含农村非劳动适龄人口,其内涵要比“农民工”更加丰富。由此而言,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前者在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后者则是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因为承包地、宅基地被征用,才较为被动地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由于难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这类人口并不能较好地融入到城镇经济社会的运行中。与之前在农村生产生活时相比,他们中很多人在综合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并无明显的更新和转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