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庐抗议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

《校邠庐抗议》,不分卷,清“吴县冯桂芬林一著”。卷端题李鸿章签注。1883年(光绪九年)广仁堂刻本。半页10行,行23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栏。板框17.5cm×13cm。版心下刻“广仁堂”3字。凡2册。

书前为《曾文正公覆冯宫允书》,1861年冬十月作者撰《校邠庐抗议自序》。封皮右下部署“李鸿章谨签”字样。

校邠庐抗议书名是怎么来的?

“抗议”,冯桂芬自称是沿用《后汉书·赵壹传》语,“即位卑言高之意”。查《后汉书·赵壹传》,并无“抗议”一词,只有“抗论”,冯桂芬借用此词,表示自己虽然位卑但仍言高。“校邠庐”三字连用,前无典故,是冯桂芬首创。“校”为“校正”之意。“邠”为商、周时代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西周时期,“大王亶夫”即周文王之祖居住在邠,因爱民、对入侵之狄行恕道而出名,“邠”遂成为对外实行恕道、羁縻的代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