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唐昭宗为何没有被苛责?反而还赢得了不错的名声

如题所述

(904年,朱温杀死昭宗,将其第九子,年仅12岁的李柷立为皇帝,即昭宣帝,三年后被朱温废黜。昭宣帝是个有名无实的君主,在真正意义上并非唐朝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应该是他的父亲昭宗。)
原因只能且必须从其在皇帝位子上的作为来寻找。
唐昭宗李晔,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904年在位)。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文德元年(888年),在杨复恭拥立下即位,当时面临的形势是,大唐帝国在持续近十年的黄巢起义打击下分崩离析、藩镇和地方实力派纷纷拥兵自重,大唐朝廷能够实施有效管理的地区仅仅局限于京畿及其附近的京兆、同州和华州三地。而从与吐蕃接壤的四川,延伸到贵州、广西、云南、乃至越南(安南)和海南岛等地,虽然归帝国管辖,但与关中地区中间被割据势力阻断,根本无法给予有力的支援。
实际上昭宗即位时的战略态势非常清晰,关中地区周边的任何一个实力派都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将大唐朝廷置于死地。昭宗精明睿智,完全明白自己和朝廷面对的困境,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竭尽全力地去战斗,去复兴大唐,如同黑夜中高举长矛的唐吉坷德,义无反顾地冲向风车!
昭宗的第一场战斗是铲除把持朝政的宦官杨复恭。
昭宗通过将高官和实权授予杨复恭的养子,统领神策军的宦官杨守立,并赐予国姓,成功的将杨复恭集团从内部分化瓦解。斗争失败的杨复恭逃离京师,纠集几个支持他的节度使攻击长安,结果被控制关中地区的两个节度使李茂贞和王行瑜联手击败,杨复恭被押送京师处死——昭宗获得了胜利,掌握了朝政。
昭宗的第二场战斗是讨伐李克用。
李克用是沙陀人,他率领的骑兵在镇压黄巢起义当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唐朝廷给予的酬劳是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当地的汉民普遍对其怀疑深刻的疑惧和恐惧心理,同时,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和东北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也因感受到直接的威胁。昭宗授意下,朝廷与朱温和李匡威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出兵讨伐李克用,为此目的,衰弱中的朝廷征集了近10万军队,同时也耗尽了其体内的最后一滴脂肪。
假如联军能够获胜,则不但能恢复对山西部分地区的统治,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朝廷和皇帝的威望,然而,这场豪赌最终以失败告终。
昭宗的第三场战斗是讨伐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盘踞在关中西部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对朝廷的软弱无力和极为藐视,以至于893年写信给昭宗皇帝,挖苦他在军事上的失败: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陛下如果再战败的话,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昭宗自然是勃然大怒,令太子率军讨伐,仓促组建又没有数量优势的唐军被轻易击溃,昭宗再次失败。
至此,昭宗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可堪使用的军队,甚至连保护自身安全的最小规模的禁卫都不能满足,其命运完全掌握在周边的几个强大藩镇手中。
大唐王朝作为中原王朝当着武功第一的朝代,李唐皇室本身的尚武精神和坚忍同样在皇族当着排名第一,昭宗李晔作为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为了王朝和家族的尊严,知其不可而为之,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这样的末世之君,谁有资格来批判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