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蓬九月表达的是什么寓意?画面感么?

如题所述

寓意:优美、孤寂、悲壮、忧伤。我仿佛看到了海子走过草原孤独的身影,马头琴声在草原的天空飘荡着,飘向远方。草原野花一片,生机勃勃。时间与空间交错,生死纠结。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

这首歌改编自海子的《九月》,叫九月是因为这首诗是写的九月初秋的。

全诗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扩展资料: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经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此时的作者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

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

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

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赠白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苏东坡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沁园春》)。

多少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出了关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海子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只不过他在传统诗思中添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掺杂了中国传统的诗思,他的诗歌体现出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周云蓬,盲诗人、民谣歌手。1970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9岁失明,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以弹唱为生,目前暂居浙江绍兴。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7

描绘的画面是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中,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九月》这首歌曲来自于诗人海子的诗《九月》,全文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扩展资料:

周云蓬演唱的的《九月》,优美、孤寂、悲壮、忧伤。他写歌、写诗,他的歌里没有悲伤,充满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执爱。哪怕是这首有着两位亡灵气息的《九月》,除了其中原始的苍凉感,他的歌中还有一种莫名的向上的东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8

1、寓意:优美、孤寂、悲壮、忧伤。我仿佛看到了海子走过草原孤独的身影,马头琴声在草原的天空飘荡着,飘向远方。草原野花一片,生机勃勃。时间与空间交错,生死纠结。

2、周云蓬演唱歌曲《九月》,根据海子的改编,原谱曲张慧生。《九月》是海子的一首诗,后来一个叫张慧生的人做了曲,和海子一样,张慧生也是自杀身亡的。

3、现在,周云蓬将他唱了出来,我惊喜的发现,原来诗与歌可以是如此的一体。或者可以说,周云蓬本身就是个诗人。他用低沉的嗓音将《九月》唱得悠扬婉转,反复地唱着“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4、这是马头琴不断的倾诉,海子和周云蓬对马头琴都有真挚的情感,伴着悠扬的琴音“只身打马过草原”。

扩展资料

社会评价

周云蓬这些的这些奇幻经历已经化为歌词,而他的那些歌曲都是饱经沧桑的音符,都是在无数次跌倒后重又拾起,放在口袋里的歌谣。 首先是歌曲《九月》,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歌曲,歌中周云蓬讲述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

还是一个孩子周云蓬在九岁时失去了光明,从此耳朵便成为了他的双眼。他喜爱艺术,喜爱音乐,喜爱电影。电影是他的艺术启蒙,在"盲人影院"中,有无数想象的画面化成诗句,带着周云蓬四处飘荡,靠卖唱为生。

"他去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长沙还有昆明,腾格里沙漠阿拉善戈壁那曲草原和拉萨圣城。"他热爱诗歌,他喜欢"嚎叫",他欣赏Beat Generation的理想,因为他也是一个漂泊的"垮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九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2

应该是时间感,这首诗是海子的,周云蓬只是演唱者。

单个人和无垠的时空与广阔的空间相比,都是沧海一粟。这首诗实实在在踏足了草原,在草原上留下自己的一笔,即使在历史面前微不足道,但是让草原见证了自己的坚韧和倔强,这也是诗人自身的性格。

这首歌改编自海子的《九月》,叫九月是因为这首诗是写的九月初秋的。

全诗如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这是海子的一首成熟的作品,精炼深邃,功力深厚。

九月秋天来临,是野花开得炽热的季节,是万物走向衰败前最繁华的时节,孕育着新生。这首诗题为“九月”或是意在表明登临草原写下此诗的时候,或基于孕育新生的内涵。

草原“目击众神死亡”即是说草原是历史的见证者。“众神”既指草原上的神话传说,也指草原上出现过的历史人物,例如成吉思汗等等。然而草原直到今天仍然是“野花一片”生机勃勃,没有因为任何人的陨落,朝代的消亡而消退。这一句里蕴含了时间与空间,生与灭。

“远方”的意象在海子诗中比较常见,“风”也是其诗中常出现的事物,往往渲染空旷悲凉的的气氛,例如“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黑夜的献诗》”“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都只向她们吹《四姐妹》”这里的“风”也是此用。

或者“风”指的是历史,她们有一样消逝且难以触及的特点,“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即是指历史已经远去,变得无法捉摸,难以触及本来的面目。

这里出现的“琴”不是指一般的古琴,很大可能指的是草原上的马头琴,可以参照下文“马头”“马尾”。“呜咽”通常用来形容低沉隐忍的哭声,这里形容琴声,琴声中诉说着相似草原的血泪历史以及生存境地。

“泪水全无”则可以作为草原人民坚韧的象征,毕竟草原上的生存不能靠流泪。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情感发自内心,无须形之于外。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句依照以上意象,远方之远指草原历史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诗人从中脱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远光去看待,自己不加以评判,让历史自己呈现。下一句即呈现出马头与马尾的意象。

“一个叫马(木)头”“一个叫马尾”。从语义关系上来看,这两件事物从属于“远方的远”,即是说这两件事物构成了草原历史及生存境地的象征物——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这里可以泛指所有草原人民)的乐器,拥有马头的外形,马尾作弦。这里隐藏了一个比喻,即是说草原上的一切浓缩起来就是一把马头琴,马头琴是草原人民历史和生活的象征。其声呜咽悠长,沧桑悲壮。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一句略好理解,历史总是伴随着毁灭与重生,灭亡之中总是蕴含着无限生机。这里是一组因果关系,强调了草原先民用生命的带价才换来今天的生机勃勃。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一个长单句,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 仄仄 平平仄仄,颇见功力。

再一次“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诗人重新把自己带入了草原境地。在广阔的空间和千年单位的时间面前再一次感到厚重的历史感。另外,这一句似乎还能感觉到诗人身临于历史之前的作为单个人的无力感,并为此感到悲伤。

最后一句“只身打马过草原”,又从草原历史中淡出,自己只是作为一个过客的身份登临厚重的草原。意在表明,我和历史上任何人一样,在承载了沉重历史的草原面前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迁客骚人都是匆匆过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

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参考资料:九月(海子诗歌)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1-25
是海子写的一首诗。神是永生,在海子那里却有死亡,试想海子已经非常绝望,这首诗似乎预见了他之后的自杀行为。整首诗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泪水全无,此时泪水已经不能表达他的悲怆。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诗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向往,期望永久的解脱。死亡是永恒的安息和静美。
这是我自己的感受。期待有人能够一起交流。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次次听,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