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简要介绍一下。快快快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分别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我们在学书法的过程中,这思维书法家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其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是学习书法的最佳入门典范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地位是仅次于王羲之的伟大书法家。那么颜真卿为何有如此的地位呢?

颜真卿出身于“琅邪颜氏”,虽然那是一个辉煌了数百年的世家望族,但颜真卿在少年时期却历经辛酸。颜真卿三岁丧父,跟随母亲殷氏依舅父生活;十三岁那年,舅父去世,又依附外祖父生活。在母亲严加训导下,颜真卿刻苦自励。由于家中贫穷,颜真卿有时甚至因为买不起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著名的《劝学诗》,正是颜真卿刻苦发奋的写照。另外,他还受到了姑母颜真定的教育,颜真定“精究国史,博通礼经”,曾被选为武则天女史。当颜真定的叔父颜敬仲遭受诬枉时,她与两个妹妹不畏武则天的严酷,割下自己的耳朵辩白冤枉,终于使颜敬仲免死。颜真定不但亲授颜真卿文学,她孝烈的壮举,也深刻影响了颜真卿。

按照中国家训之祖、颜真卿五世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的要求,子孙要“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书法不过是杂艺之一,稍加留意即可。而颜真卿分明对书法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天宝二年,颜真卿到洛阳拜张旭为师。天宝五年,颜真卿第二次拜访张旭,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早在拜张旭为师之前,现存最早的颜真卿书法、其于开元二十九年所书的《王琳墓志》,风格与张旭楷书十分相似;倒是拜师之后,颜真卿深入学习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特别是深入研究了褚遂良的书法之后,其书风渐渐与张旭拉开了距离,颜真卿书写的《郭虚己墓志》已经初开生面。难能可贵的是,颜真卿从民间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写经书法中汲取营养,终于实现了碑、帖、经三大楷书支流的融会。这一完美融会的最初标志,就是《多宝塔碑》。

从颜真卿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艺术是不断随着年岁的增长,笔力的老劲,技艺的熟练,书写经验的积累,表现手法的丰富而逐渐炉火纯青,人书俱老。同时也能体现书法内容,书写情绪和目的、对象的差异,产生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恰恰是书法本身的灵魂。同时受当时佛道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排除杂念,养性明心,持守不懈来对待书法,使其思想的思索、洗礼、在反复中开悟,形成其艺术特点。颜真卿以自己的性情,拓展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时代的气息是他得以成长的土壤,也正是颜真卿内心多种体验的自然流露,把深厚、扎实的功底,用坦荡的胸怀以及人格气质倾注在笔墨间,从思想与气质上形成书法结体宽博、内疏外密的风格。  

颜真卿的书法,尤其楷书稳实端庄,犹其忠义坚贞,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更是历代学习的典范。所以颜书一出,学者不绝,影响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6
成为第13位粉丝
1、王羲之练字思虑经常忘了吃饭。有一次,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馍馍,并三番五次催促他吃,但王羲之只顾振笔书写,连头也不抬,书童只好去请王羲之的夫人郗氏来劝她吃饭。
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错把墨汁当成蒜泥,用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郗氏见此情景,禁不住笑了起来。就这样并没有使王羲之从字里行间醒悟过来,他一边濡毫运笔,一边还连口称赞夫人做的蒜泥味道可口,可见王羲之对书法的辛勤苦学已经到了何等神痴魂迷的程度。
2、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3、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4、元朝兴盛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
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5、王献之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
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第3个回答  2012-11-26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王羲之爱鹅,喜欢观看鹅的动作从而思考握笔方式,一个道士知道后就买了许多鹅,王羲之一见就走不动了,央求道士卖给他,道士就趁机求要他的墨宝,王羲之毫不犹豫的就写了半天,终于换回了白鹅。这就是“书成换白鹅”的故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