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题所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句话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人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一、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已的所知、所想、所能。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即使有错误的看法也允许讨论改进。只有在允许学生思错、说错、做错的宽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练,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从而诱发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我读了这篇课文,心情难过极了,我恨那个小村庄的人们,是他们把美丽的小村庄毁掉的。”有的说:“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你们别再砍树了,这么好的森林就这样被你们糟蹋了,你们会遭到报应的。”有的说:“你们毁掉森林,也等于毁灭自已。”也有的说:“小村庄的人们太笨了,如果他们卖掉树木得钱后到城市去买房子住,就不会被洪水卷走了。”也有的说:“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通过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什么都有,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就蕴含着这样一个内容: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再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了一个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能无拘无束地、自由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说话、敢地探索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问后,一个学生答错了,再问另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这种练习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一个固定的正确答案,无需再多思考其他。这种强制性的、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运用恰当的提问,鼓励学生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问题获得初步的答案后,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应该赞扬爱“寻根问底”的学生,而不歉弃他们“罗嗦”,他们的“罗嗦”会引发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如,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文章中的人物,在学生活跃的讨论、交流形成了以下不同的观点:⑴、亡羊之前先补牢。牧羊人不应该丢了羊再去补牢。⑵、亡羊捉狼。狼是造成亡羊的根本原因,只有捉到狼并把狼打死,才能使其他羊免除威胁。⑶亡羊筑牢。牧羊人应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法是全面加固羊圈,而不是东挪西补。通过学生的想象,讨论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三、组织合作学习,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创新让学生自由主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敢于创新的前提,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既可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对于创新而言,“合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得认真组织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合作”成效,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个性特征、性格或性别等因素来搭配组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交流、沟通信息、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尤其对一此性格内向,思维不那么敏捷的学生;更应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以模仿、锻练和提高。让思维活跃的同学影响、带动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参与创新学习,逐步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总之,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求知欲,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把学生思维、注意力带人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培,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得得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进程,而且能够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几种课堂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提问要紧扣课文内容,集中在那些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利于突出重难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点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我设计这样五个问题:①课题中的穷人指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②桑娜夫妇在生活已经非常贫穷了,他们为什么还主动抱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③课文采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写人物,有什么好处?④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用“穷人”,换别的题目可不可以?⑤文章学完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五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学生奠定了基础。2.创新求异散性提问课堂提问要着眼于课文的艺术构思,问题设计要富有趣和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促使学生在生疑——读书——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思维的乐趣和满足。通过思考有所发现,获得知识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效果。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人”字形铁路,解决火车爬陡坡地困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科技发达了,老师请你当回一工程师。你能想出其它的法,让火车很容易地爬上陡坡吗?”这样一问,引起学生的充分想象,思维自然非常活跃,想出了好几种富有创意的法。比如“加大火车马力”;“设计轻便节能火车,利用能量转化轻易爬上陡坡”:“设计悬空轨道”等,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想象的乐趣,从而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信心。3.发挥想,质疑性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学生的质疑也正是创新思维活跃的表现。事实证明,学生的提问往往能够比教师的提问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学完《穷人》一课,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们有疑问。我鼓励他们提出来,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发问:“桑娜和渔夫能养活五个孩了吗?”其它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讨论并发挥想象,延续课文。学生正欲明白故事的结局,于是,大家踊跃续编故事,美好的、悲惨的、戏剧性的……各种精彩的想象,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4.总结深化,探索性提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问题设计必须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老师借助提问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通过再告思维,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中的一则寓言,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完课文后,发现一个问题:剑仍没找着呀!老师抓住这个时机,给孩子们提出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相信你们都比文中那个求剑者聪明!你们想个法吧,帮他把剑找到!”孩子们沉思片刻举手了:“回忆自己在哪掉的剑,划船回去掉剑的那个地方去找。”“用绳子绑一块大磁铁,磁铁碰到掉的剑,会吸上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孩了们更深刻地认识“正确处理正在变化的事物”这个道理,而且让孩子们在探索问题中形成了自己解决困难与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转载,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