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第一回写的是美猴王的诞生,成为猴群老大,寻道以求永生。
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追求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蔑视神权和森严等级。
启示:作人要永远做个最真的自己,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积极乐观;对朋友要真诚、信任、两肋插刀,但要分得清是与非,明白善与恶的人生真谛。
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
体现了孙悟空追求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蔑视神权,蔑视神界固有秩序和森严等级。
启示:孙悟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性格;当上猴王,说明他很会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同时又很有胆色;离开猴王宝座去求仙,说明他有很大的决心与决断性,知道该放手时就放手。
《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内容: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的花果山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经过三五百年之后,石猴想要长生不老,受到老猴点拨之后到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起名为孙悟空。
扩展资料:
在吴承恩的百回本中,大闹天宫的结局虽然是悲剧性的,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却创造得富有无限的生气。相形之下,天宫统治者色厉内荏,可笑可憎。他们对孙悟空使用了各式各样的阴谋诡计。孙悟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读者一点也不觉得他“罪有应得”。
相反地,对他十分同情,为之慨叹。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所表现的反抗思想是当时的进步思想。它使得这七回成为《西游记》的一个精华部分,给全书增加了不少的光辉。
七回以后,写如来说法、观音奉旨、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太宗入冥,这都是取经故事的前奏,它们主要是起情节上的组织作用,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