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其实充满期待与向往,特别想知道其中的内容,想知道梭罗对于崇尚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究竟有着一种什么样了见解,从章节上来看,它是从春天开端,一次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最后仍然以春天告终,好似生命的轮回的写照,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生生不息,万物轮回。作者梭罗在书中详尽的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林中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以及极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作者采用叙述以及文学散文的方式在书中谈天说地,纵古揽今,赞颂自然美景,痛斥社会时弊,其行文精妙,剖析深刻,我便被“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杂技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深深的吸引打动。

 现如今,四处充满着钢筋水泥,人山人海,人们的脚步不由地加快了,走起路来,像在追赶着什么,又像被什么追赶着,忘记了如何放慢,也忘记了如何停止……夜幕降临,整座城市被霓虹灯所笼罩,城市的心跳似乎比白天时更快了些,更为躁动,人们从人群中逃离又投入另一个人群中去,似乎在让自己忘记孤独,甚至不让那空中唯一的明月感到孤独。孤独,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梭罗面对这喧嚣躁动,选择独自隐居瓦尔登湖,在湖边建起小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简朴又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寂寞,无法忍受,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永恒纯洁的瓦尔登湖的他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我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或许梭罗自己就是那诗人,他比农场主更了解这农场,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这瓦尔登湖,他为这湖而生,也和这湖一般永恒。我是如此羡慕神往梭罗敢于追求敢于舍得的劲头,人们赞赏并认为成功的生活,也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罢了,我们干吗要夸大一种生活而贬低其他的生活呢?我想说梭罗便是在他认为的适合的时候以一种高调高傲的方式选择了他认为最成功的生活方式,并生活的那么淋漓尽致。那他便是成功。并将此书献给了所有的读者们。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空闲过真正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更像一个真正的生活。

  “人的价值不在于皮肤,并不需要接触了才知道。”在梭罗的眼中,社交生活频繁也平庸,平庸之处在于许多人为了社交而社交,频频见面的人却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益处,与他们缺少精神上的交流,每次的见面不过是在重新品尝自己这块发霉的奶酪。现在处于大学生活的我们,各种社交活动参差不齐,与其为了扩张自己的人脉参加这些无味的社交活动,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毕竟这茫茫人群中真正懂自己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交朋友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即使他们远在万里也一样懂你,不理解自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双腿做出任何努力也无法拉近两颗心的距离。梭罗即使一个人生活,但他有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他所爱的大自然,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的,“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借此记下一段美妙绝伦的诗句:我断乎不会梦想,去雕饰一行诗,唯有住在瓦尔登湖旁,我方可走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圆石堆砌的滨湖,高头轻轻地吹过的风,在我的掌心里,是湖里的水和沙,湖的最幽深的胜地高卧在我的思绪里。我从他所描述的湖面上看到了同样的倒影落灵活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那样美好而又动人。忘掉所有的一切。

在这喧闹嘈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从那团成乱丝的人群中将自己抽出,从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逃离,暂时放下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漫步往那静谧的湖边,就静静地坐着,感受湖的气息,享受湖的安抚。即使途中下着淅沥小雨,淋着小雨与自己聊聊天,与湖聊聊天,又何妨呢?让我折服的除了梭罗的文字,还有梭罗对大自然的广博认识,他熟知每一种植物动物,知道根据时令来修整小屋、播撒种子,他是一个猎人、樵夫、渔人、匠人,同时也是个先知。而我呢,我们放弃了孤独、放弃思考,也放弃了真理(我有追求过真理吗?)。 的确,我们不可能真的把让自己住在瓦尔登湖或者其它的荒山野岭之中,但若能在安静的夜晚,翻开《瓦尔登湖》,跟随梭罗的文字,让灵魂去瓦尔登湖畔驻足,让我们的内心回归自然,去认识鱼虫鸟兽、春夏秋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伟大,这样,即便是意淫也足够让人为之向往。而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他将自己比喻为将大地和天空扛在肩上的阿特拉斯,但他所扛起的却是精神的大地和天空。他说诸神之家奥林匹斯之不说是无处不在的大地外表,这既赋予了世上万物以灵气,有将诸神融入了自然与人间。记忆犹深的几句诗词:入口是一片宜人的田野,在长满苔藓的果树之间,一条泛红的小溪在涓涓的流,麝鼠却在水边忽闪忽现,还有鲜活乱蹦的鳟鱼,也在水中尽情的游来游去,大自然中最艳丽的景观,是一线天真无邪的阳光,来吧,让我们尽情的爱也好,来吧,让我们尽情的恨也好,一切随风而去吧。我的心深深的被感动。

  我相信梭罗有着真正的有趣味的高雅的贵族气质,在他的周围的一切必然都是有利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比方说天才-学问-风趣-书籍-音乐-哲学等等,他绝不想让读者竞起仿效,切莫把此书看成是逃避现实的借口或者是世外桃源,想反之,我觉得读过以后最大的感触便是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的空间,某个夏天一清早,惯常洗漱好之后,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口,沙发上,落地窗前,树荫下,草地上,幽静的湖边,空旷的马路边,从日出一直到中午,看上一本书,出身的冥想一阵,置身其中,四下里一片孤寂和寂静,唯有鸟儿在近处歌唱,或者悄没声地掠过我的肩旁,直至夕阳余晖洒满天边,我闻声而起,不禁想起流光易逝,次生难得。我想东方人所谓的玄思和赋闲便是如此吧!有机会会在重新翻看一边此书的,我相信对此会有更深刻的悟与体会!ending night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