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常因痛温觉消失而致上肢不自觉地烫伤或受伤,发生溃疡等?

如题所述

脊髓空洞症是指脊髓内空腔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脊髓的退行性疾病.这些空洞可以是脊髓中央管的扩大(有人称之为脊髓积水症),也可以是独立的空腔.该病每年新发病例数大约为8.4人/10万人,常见于颈段,可累及多个脊髓节段,在某些病例可向上延伸至延髓和脑桥,称为延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1感觉障碍因空洞最常起自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故早期突出症状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大多数病例以不对称的单侧感觉丧失起

病.感觉缺失可能通过无痛性皮肤溃疡、瘢痕、水肿、Charcot关节、末端指(趾)骨再吸收等临床表现反映出来.患儿多因手指无痛觉,局部皮肤被烫伤而

就诊.当空洞向灰质前联合扩展,则出现双侧"马甲"型分离性感觉障碍.有时患儿自诉在感觉缺失区有自发性难以形容的烧灼样疼痛,呈持续性,称为"中枢性痛".空洞如继续扩大,侵及脊髓丘脑束,则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度觉丧失;脊髓后索常最后受侵,出现损害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
2运动障碍脊髓空洞症多出现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萎缩和无力.病变常累及上肢末端,以爪形手最多,极少影响前臂及上臂,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如空洞在颈
膨大区,则双手小肌肉萎缩最突出,上肢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锥体束受侵则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随病变扩大,由于脊髓侧索内胶
质细胞增生或皮质脊髓束受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T1节段受累常导致同侧Horner综合征.有时脊髓空洞中合并出血,则症状可迅速加重.
3营养障碍最常见关节肿大、关节面磨损、骨皮质萎缩和骨质脱钙,多侵犯上肢关节,不伴疼痛,活动时有响声.神经源性关节病变称为夏科(Charcot)关节.此
外,皮肤营养障碍,包括出汗异常、青紫、过度角化、皮肤增厚.因无痛觉,故手指或足趾常受伤而形成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节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形
成莫旺(Morvan)征.
4延髓症状
延髓空洞症多伴有脊髓空洞症,为脊髓空洞症的延续.症状多不对称,累及一侧延髓,可有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单侧型体征;累及三叉神经脊髓束和脊束核则可以有交叉性感觉障碍,并有累及小脑通路的纤维.
5其他
疾病晚期可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此外,本病常合并多种先天性畸形,如颈肋、高弓状腭、脊椎后凸或侧凸,脊柱裂和Arnold-Chiari畸形,弓形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7
说到脊髓空洞症,可能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可是现在脊髓空洞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患上此病的人增多了。脊髓空洞症的发生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下面介绍一下脊髓空洞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1.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2.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3.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碰、创伤。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上面文章详细的介绍了脊髓空洞症会引起哪些症状,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对于治疗该病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了解它的症状,才能在发病的初期及时发现疾病,这样就可以避免脊髓空洞症病情加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