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自强事例

如题所述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在家书中他明确指出: 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  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
梁雨润是山西省运城市纪委常务副书记.他当官一心为民办事,在三晋大地广为传颂.5年多来,梁雨润和他的同事们为群众化解了300余件陈年的冤假错案和各种纠纷.他把群众的利益看作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群众把梁雨润看作最亲的人.

1998年6月18日早上,一封群众来信摆到了刚任6天夏县纪委书记梁雨润的案头.枣庙村民胡正来控告夏县法院几名法警非法抢走他的养老钱.此事胡老汉历时三年告状不止,遭受的屈辱和饥寒几乎把他逼上了绝路.“走,奔枣庙!”梁雨润叫上司机和县纪委信访室主任就要出发.“梁书记,明天县上要开党代会,是不是开完会再去?”信访室主任提醒道:“你初来乍到,可不敢误了换届选举呀.”

“一个乡村老人含血带泪控诉三年没人过问,还能再拖延吗?”梁雨润说罢坐进了吉普车.车行半路,果然接到通知,县里的党代表要与新来夏县工作的同志见面,请梁雨润速回.司机看着梁书记:“要是不与代表见见面,联络联络感情,万一落选咋办?”梁雨润平静地回答说:“官可以不当,群众的事不能不管.走,上山!”

当梁雨润走进破窑洞时,“扑通”一声,胡老汉夫妇双双跪倒在地.梁雨润赶紧扶起老两口:“老胡,你不该给我磕头,因为我们没有把你的事情办好,叫你受苦了.”听老人诉说完不幸遭遇后,梁雨润紧紧拉着老汉的手:“10天内一定给你解决!”

经过7个昼夜的内查外调,抢夺和挥霍胡老汉养命钱的法警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胡老汉讨回了养老钱.公处大会上,梁雨润郑重表态:“纪委的门永远为老百姓敞开.乡亲们诉苦申冤是相信党和政府,我们要为老百姓撑腰!”

2001年1月,梁雨润调任运城市纪委任常务副书记.职务变了,但他一心为民的心没有变.

2002年5月8日,梁雨润经过10个月的奔波,最后来到河津市小梁乡胡家堡村,亲自为村民畅春英家冤死13年还未安葬的儿子和死在告状路上已在家停柩7年的丈夫抬灵,并真诚地对着两口棺材三鞠躬.有人劝梁书记别失了身份,一向忠厚温和的梁雨润大声说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老百姓,我们还有什么身份可讲?”

跟随梁雨润走进夏县裴介镇师村,热情的村民们便上茶递烟端水果,还唱起了眉户小戏《夸夸百姓的好书记》.为啥夸梁书记?这要从另一件事说起.

一天中午,梁雨润下乡归来,碰到一位农村妇女在信访室门前哭着要见领导.“大姐,你这是咋啦?吃饭了吗?有啥话你说.”梁雨润把这位妇女搀扶进办公室,双手捧上一碗热面.这位妇女就是李引兰.

李引兰手捧热面,号啕大哭,像遇见亲人一般,诉说起打井纠纷来.

师村东边千亩高产葡萄园一直干旱缺水,作为唯一水源的许家商品井,水价天天见涨,村民们无法接受,便决定集资在离许家水井不远处打一口深水井.许家以两井相距不到500米违反水法为由,把村民们告上了法庭.法庭调解未果,村民强行开钻,许家寸步不让,打井设施被砸,流血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从镇政府到县政府,村民们推举的上访代表李引兰,却被相关部门当作“皮球”踢来踢去.

“大姐,你先回去,这事交给我来管,一定让乡亲们满意!”第二天一早,梁雨润就给双方做工作,直到晚上10点多,三套解决方案均遭拒绝.梁雨润急了,既要为群众解决困难,又要依法办事,不得已只有在村西打井,西水东调!可那要多花十几万元,还不一定能打出水来!这个代价和风险谁来承担?梁雨润表示:“一切费用我来解决,打出水来你们浇地,若打个黑窟窿由我来承担!”此后的一个多月中,梁雨润带着村干部三上太原、五跑运城,挨部门求人,累倒病倒了,仍坚持往工地跑.当年4月3日,百姓的“救命井”终于打成,拧开水龙头,流水哗哗地响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1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在家书中他明确指出: 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  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