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百岁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记得去年双11在当当网购买了《百岁人生》和《穷查理宝典》两本书,当时迫不及待地又看了一遍《百岁人生》。

为什么说又看了一遍呢?是因为之前,我已经在《得到》APP上购买了电子版的《百岁人生》,已经通读了一遍,当想看第二遍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买了纸质书。

最近又拿出这本书来读,时隔一年,又有了新的感悟。

《百岁人生》一书最早是从罗胖的跨年演讲中得知的。他说:这个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活过100岁”。

这本书出自两位英国作者,英国伦敦商学院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Lynde Gratton)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

琳达是一位为MBA学生讲述关于未来工作和人力资源策略执行计划课程的老师。她被《商业思想家》评为最具影响力的15个人物之一,2015年被评为伦敦商学院最佳教师。

她还是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的会员、新加坡政府人力资本咨询委员会成员,并且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顾问。

安德鲁还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和欧盟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毕业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重点是各种长短期因素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

他曾在新加坡任教于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曾任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学顾问,以及英国金融服务局的非执行董事。

之所以将两位教授的简介都写出来,是因为对两位教授非常敬佩,她们的远见卓识和对未来的洞见性,在《百岁人生》这本书中精彩呈现。

这本书的翻译也值得一提,他叫吴奕俊,硕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现任教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有《习惯的力量》等多部著作。

这本书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刚一出版,就入围2016年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

据说这本书来自两位教授在伦敦商学院为MBA学生开设的《百岁人生》课程。

21世纪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面对这个事实,作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及丰富的社会经验,分析了如果我们活到100岁,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理财、学习及社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原来意识到的一些认识逐渐有了答案。

以前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类会越来越长寿,但是那是很久以后的事,自己不一定能够赶得上。

但是看了这本《百岁人生》,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时代与我们有关,真的有关,就在眼前。

我们很幸运,赶上了。

既然这么幸运,那我们就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迎接这一天降礼物-—长寿人生?

可能我们认为,我们的人生理所当然地与我们上辈是一样的,也就是拥有三阶段人生,既教育期、就业期、退休期,这没有什么可说的,自古就是这样,但是真实情况是,这已经远远无法让我们面对这一挑战了。

因为,如果仍然采用三阶段人生,那么就会重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要么延长工作时间,二是要么削减养老金。

面临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时代,我们是该思考如何重新规划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阶段了,是时候应该认真面对这个当下最为现实的问题了。

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长寿时代不仅仅是财务问题,长寿意味着,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如果按小时计算,一周约有168个小时,活到70岁,一生约有61万个小时,如果活到100岁,一生会约有87万个小时。

你将如何分配这些额外的时间?你将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如何用这些时间来安排工作和生活?这即是一个个人时间安排问题,也是一个重构社会组织结构的问题。

所以百岁人生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企业,一同去面对和规划,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脱离社会环境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还没有完全做好应对时,我们如何面对?是静等?还是积极推进和主动选择规划,这关系到我们的后半生和家庭生活质量。

仅仅过了一年多,今天中国的政府已经将养老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因为到2050年,我国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中国的老年人数量将达到4.87亿;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在2060年达到峰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及早储备养老金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可能大家会说,养老还早着呢?熟不知,按照三段论理念,如果一个人55岁退休,活过100岁,要储备近50年的养老钱。

按最低生活标准,每天100元饭钱计算(实际不够),一个月就是3000元,一年36000元,50年就是180万元。所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所以“百岁人生”既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件大礼,也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长寿人生时光。

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时候改变思维模式,拥抱长寿时代,你开始准备了吗?

最后,用《百岁人生》封页上的一句话来做结尾。

“如果你能活到100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整整六七十年的时间全部得放在工作上,这个想法是不是太吓人?对你来说,拥有如此多的空闲时间,你是否应该去寻找一个更加刺激的未来?”

有时间大家买来这本书看看吧,相信一定对你有所冲击。

马晨力写于2021年1月6日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