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的意思是:爱是欲望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

此句出自宋朝杨杰,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

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扩展资料:

杨杰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的后一段还说到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

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

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唉!阿弥陀佛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无为提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0

意思是:爱是欲望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念是思想,不一是专一的意思。净土是 佛世界解释:欲望不重就不会生到人世界,思想不专一不能生佛世界。

这句出自杨杰,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他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

裟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大家爱欲没有断除,所以就不能出离这个世界。因为爱欲都很重,所以就在这个世界轮回。净土是没有爱欲的,清净庄严的。

要往生净土就要专一心志,念佛圣号,放下爱欲,念佛专一了。就能感应阿弥陀佛,大慈悲来接引,往生净土之后,就清净庄严了,也就没有任何爱欲了,也就有大智慧大通了。而且寿命无穷无尽,真实不虚,佛经开示了很多。

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

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

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

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铋,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

扩展资料:

《 净土十疑论 >浅讲 安乐集 >译注》的作者为隋唐时期的佛教高僧智顗、道绰,两书均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要典。主要是破除学佛的人对净土的多种怀疑。汇集了有关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各种经论要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理论,显示出净土法门的教理,是较早的专门弘扬净土法义的著作,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婆娑,不同于“娑婆世界”中的“娑婆”。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

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如有饿鬼畜生人天四道众生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无疑,并向往之愿生彼国,当修十善业以为根本,勤饮八功德水,命终即可脱离四道,于彼国七宝池莲花中分别化生。 

何为八功德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净土十疑论》浅讲《安乐集》译注

百度百科-婆娑 (中国汉字词语)

百度百科-净土 (佛学术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6

意思是:爱是欲望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

念是思想,不一是专一的意思。净土是 佛世界解释:欲望不重就不会生到人世界,思想不专一不能生佛世界。

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如有饿鬼畜生人天四道众生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无疑,并向往之愿生彼国,当修十善业以为根本,勤饮八功德水,命终即可脱离四道,于彼国七宝池莲花中分别化生。

何为八功德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 

何谓澄净,能洗一切垢染无余。

何谓清冷,能去热恼令众清凉。

何谓甘美,法果殊胜如甘美食。

何谓轻软,移欲贪山断诸欲索。

何谓润泽,住念清净诸尘不起。

何谓安和,无有妄想身心安和。

此水饮时四道苦果一时不现;饮毕善根增长,福德多者长乐受用。福德少不得长乐受用者,当无所求而行财布施,自得福德增长。

扩展资料:

一、出自

这句出自杨杰,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他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

二、《净土十疑论》所论“十疑”为

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

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

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

4、偏念一佛净土疑;

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

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

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

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

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

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

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

三、净土的佛教思想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

而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成道,伟大的本愿就是在于净化人间,期将娑婆秽土转化为清净国土,这也是属于净土思想的范畴。

净土思想在现世人间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净土,这是因为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特别弘扬弥陀思想之故。

又因《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弥陀经》等诸经的推崇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有所谓“诸经万论,导归极乐”的“统摄八宗”之势,因此,以弥陀思想为主的净土宗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善导、道绰、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和禅宗一样,为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

当代由于净空法师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扬,弥陀净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传播,国内外修学者及修学成就者亦日益增多,对净化现代社会风气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大乘佛教是大智慧,大哲学的教育,而非简单的宗教,其他宗教教义皆有天堂等施设,而佛教认为,天道也在六道之中,要出六道,脱轮回,唯有涅槃,往生成佛。对于一般信徒,这显得遥远。

一些佛教徒认为道教属于天道这是错误的说法,华夏神仙不等于印度诸天(即佛家的天人),追求解脱固然重要,切莫矮化自己的祖宗。

净土学说的相关经典给予信徒们以信心,修学法门简单,融于生活之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念相继”是基本修行方式。净土思想中,包含了许多积极行善的因素,因此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弥陀净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娑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十疑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9
爱是欲望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念是思想,不一是专一的意思。净土是 佛世界解释:欲望不重就不会生到人世界,思想不专一不能生佛世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09
裟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 是秽土 大家爱欲没有断除 所以就不能出离这个世界 因为爱欲都很重 所以就在这个世界轮回 净土是没有爱欲的 清净庄严的 要往生净土就要专一心志 念佛圣号 放下爱欲 念佛专一了 就能感应阿弥陀佛 大慈悲来接引 往生净土之后 就清净庄严了 也就没有任何爱欲了 也就有大智慧大神通了 而且寿命无穷无尽 真实不虚 佛经开示了很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