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扩展资料:

由来:

1、榜眼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

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2、探花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

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

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5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榜眼是古代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呼,在明清两代代表的是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二名成绩的人。榜眼的这个称呼在最开始是起源于北宋。

在北宋时期的考试中,最开始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探花,意思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在状元郎的左右,就好像状元的两只眼睛。

但是到了北宋晚期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也就是在考生们参加玩科举以后皇帝再亲自考试排名前几位的人,并且确定名次。

到了975年,礼部的科举考试和皇帝的殿试会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而探花作为科举考试中第三人的代称正式确立。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最先起源于隋朝,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刚开始设立两科,隋炀帝时期,增设为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荐举,规定有一艺可取即应采录,且随才升擢。同时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进行考试。

由于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公开竞争,显示了其选拔人才的一定优越性,这种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来选拔人才的考试,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朝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被后来历朝所沿用。唐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每年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明法、明书、明算考选专业人才,影响力不大。因此,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8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如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登科前叫“童生”“孺子”。登科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合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展开的。光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所在首都礼部官衙,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测验,登科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历。殿试分三甲(三等)登科。一甲赐进士落选,二甲进士出生,第三甲赐同进士出生,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30
第二名被称为榜眼
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第4个回答  2013-09-11
榜眼和探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