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正"合纵"的是公孙衍,不是苏秦.那苏秦到底是干什么的?

如题所述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拓展资料:

苏秦的游说艺术

说服模式

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首先分析对方的地理条件、兵力情况、军需物资、国力强弱、周边关系等客观优势,结合君主贤能、士卒英勇等主观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条件。注意结合每一个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有针对性地强调该国特色。总之,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首先强调其优势,以解除他们惧怕强秦的心理压力。

接着指出其危机所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合纵战略做好铺垫。然后替对方谋划,并给出主意,设计摆脱危机的方案(合纵战略)。最后进一步分析厉害,以利诱之,以理导之。

策略方法

由于苏秦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了解,对天下政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在各国君王之上,因此能在游说中纵横捭阖,敏捷地选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和论据,蒙蔽和说服对方。他的游说活动有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

每游说一个国家,都在表面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似乎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考虑问题,而从不言及他国及自己本人的合纵受益,使得对方便于接受。

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以此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谈此国与秦的利益冲突。事实上,各国间的利害制约关系是相当复杂、瞬息变化的,关键在于在复杂的事物矛盾中舍掉其余而强调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个暗含的或假设的前提,苏秦在游说中单纯强调六国与秦的矛盾及六国间的相互依存,而对其他矛盾方面避而不谈,以此为前提来阐述自己的合纵主张,对六国之君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 

向对方分别摆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与不实行的两种行为后果,夸大了第一种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受害程度,加大二者的反差度,促使对方下决心采纳自己的主张。

必要的时候,以客观的地理状况来加强对对方的说服。

必要时他还给对方以.应有的褒扬,夹杂以相应的激将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苏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追问

可是有说法苏秦是燕昭王的间谍,目的就是要搞齐国。 苏秦的前287年合纵也不是伐秦,而是伐齐。

苏秦向燕昭王献策,借助秦、赵之力攻破齐国。他以燕国特使的身份来到齐国,说是要助齐攻宋。 结果齐灭宋导致五国伐齐,后来苏秦因此被齐湣王判以“反间”之罪车裂了。

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的汉代竹简版的《孙子兵法》的《用间》一篇,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句之后,有一句“燕之兴也,苏秦在齐”。

追答

仔细看这个概念,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苏秦合纵是伐强齐,也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并非只有联合弱国对付强秦,才是合纵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9

苏秦和公孙衍都是鼓吹合纵的纵横家,只是苏秦是在公孙衍之后,两人不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公孙衍与张仪为同一时期思想相对的两个纵横家。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苏秦登上政治舞台要比公孙衍晚,可以说公孙衍在政治舞台上与张仪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秦应该是还没有出生。

苏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主张合纵,但是苏秦绝对不是采用合纵方式的第一个人,苏秦应该是在创始人公孙衍的影响下采取此种策略。苏秦和公孙衍不同的是公孙衍策划了很多次的合纵,而且都是为了与当时的秦国抗衡;然而,苏秦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抗秦者,反而更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齐者。苏秦作为燕国的亲信,曾经积极主动劝说燕王,让燕王打消反秦的念头。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苏秦和公孙衍一样都是主张合纵的思想,但是他们所要反抗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

苏秦是一个贤士,虽然他在一些地方损害了燕王的脸面或者是利益,但是燕王还是重用苏秦。然而,苏秦的心里很是多疑,总觉得在燕国,危险一直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找了出使齐国的理由,逃出了燕国。到了齐国,不被重用,身份也被别人揭开,最后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第3个回答  2013-09-11
是个说客,相继游说:周显王、秦惠王、赵国奉阳君、燕文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了。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第4个回答  2013-09-11
合纵并不是一人一时就成功了,局势会时时发生变化,所以公孙衍有过合纵,苏秦也有过合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