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按照兵书,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还输了?

如题所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说要了解敌人,了解对手,但事实上这句话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你自己有几斤几两,你必须得清楚。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地形,有什么样的因素在里面,你都得了解,什么都不了解,回过头来被人家打败了,那是你自己能力差,怪不得任何人!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大型战役里面叫做背水一战。而这种作战的方式,历史上面成功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还有一个就是韩信!你觉得马谡和这两个人相比究竟如何呢?更何况,这二人之所以这么做,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要比对方强,甭管当时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马谡的对手是谁,是五子良将之一的张合!虽然被张飞一顿暴揍,但人家的军事素养,军事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

为什么马谡要这么做?为什么马谡放着好好的大路不去守,偏偏要把军队移到山上说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白了,人家就是贪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就想在别人面前露一手,我想把对方彻底给歼灭了,所以才摆出这样一个阵势,他想打一个大胜仗,可事实结果呢,就是不允许他打这样的一个胜仗。先不说蜀国的军队人数比不过对方精锐,力量也比不过对手。光这个军事长官对于这个地区的看法就已经决定了二者之间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这场战争!

诸葛亮在出发之前,曾经一再地叮嘱叫,马谡不要主动出击,防守大路,且不要说这是演义上的行为。诸葛亮最后挥泪斩马谡,如果诸葛亮出发之前没有叮嘱马谡这一番,他最后斩马谡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

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叮嘱和命令,最终选择将军队驻扎在山上!这一点完全违反了整个战略布局,诸葛亮此时的佣兵在凉州和陇西!他完全不能抽出兵力去帮助马谡,只能够让他尽量的拖时间!

完成上级的命令,符合全局的部署。那这场仗尚且可打,就比如说马谡的副手王平,但是之后就曾经阻挡曹爽20万大军逼迫其战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平懂得如何符合大局!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有需要往哪搬!叫我抵挡敌方大军,那我就拼死抵挡,等到援军到来,那我就算这场仗我没打赢,但功劳榜上至少有我的名字,也不会连累到大家!

输了不可怕,谁在旁边谁尴尬!有人说,马谡这场仗根本就打不赢,王平也就笑笑了!

马谡不听!不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同时不听长官的命令,与此同时还不实地进行勘察!

北方地区,山势连绵,多数山上都缺乏水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打仗,你不把当地地形勘探清楚,随意地下达命令,最终被人包围在山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有什么办法?张合率领军队突袭街亭,马谡早就在那里防备好了,驻扎这几天山上缺水,这个问题他难道就没有发现吗?

他是懒得去发现,心里面做着春秋大梦!山上缺水,这个问题是等他最后看见士兵打的,实在有点儿奇怪,跑到前线去问了以下情况,才最终了解了这个实际情况!

诸葛亮算是苦心的,给他营造了一个舞台,可最后呢,马谡自己把这舞台给他掀掉了!最后把他给宰了,这完全就是合情,合法的事情,就要论任何一个领导,遇见这样的下属,也得把他给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兵书说的只是各种道理和历史军事案例,运用的是时候要因地制宜的。马谡忘记了饮水对军队的重要,忽视了火攻。
第2个回答  2020-11-27
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根据战场情况来指挥,马谡兵少,而面对张郃数万铁骑根本不能硬拼,加上山上没有水源,只要张郃围住山脚马谡可不攻自破。
第3个回答  2020-11-27
因为他没有因地制宜,忽略了山上没有水源这个严重的问题,生搬硬套当然不会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