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及对联的意思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或文化知识

如题所述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6
对联源于周朝,由桃符演变而成。我们也可以说,对联源于象形文字的对称性。对联可分古风体对联和律诗体对联等。

台湾林正三归纳出对联17法,湖南省对联大师傅小松提出对联三型说。对联对联,顾名思义,在对联这种特殊文体中,包含着“对”与“联”两个基本要素。“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的关系;“联”,则是指上下联内容上的关系。从对联中“对”与“联”的相互关系和强弱程度看,对联实际上包括如下三大类型:“对而且联”型、“对而不联”型与“联而不对”型。傅小松称之为“对联三型”。

清朝,诗钟,折枝诗的兴起。对联界有一对,二意,三韵之说。这一对,二意,三韵之说是我从好友三星高照老师那里学来的,故称对联三星说。

网络上流行的“对联六要素”是我的好友肖大志最先总结的,现在演化成不同版本。肖大志总结出“对联六要素”后不久,就发现《宽松格律,大势所趋》。

古人写对联分工对和宽对两种,也可以说分性灵派和格律派。民国时期,吴亨恭提出了不拘平仄就不是对联的荒谬说法,他的老乡谭延闿写对联就不管这一套。

事实表明,除了诗钟,折枝诗之外,对联可以不被平仄束缚。一些人为了学术地位,不惜东拉西扯,借骂人来证明自己有学问。

书法界因为专制,腐败和文人相轻,现在,书法已经被韩国拿去申报国际文物了。武术界因为专制,垄断和吹牛,著名的武术杂志《武林》和《精武》都办不下去了。

每一个对联人都应该清醒

写工对要求缘

写宽对却随缘
现在,日本,韩国,越南都搞对联,千万不要等别人拿对联申遗后,自己后悔,我认为《红楼梦》第十八回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才是古人的对联规则。
第2个回答  2013-10-10
对联,又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