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豆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et Magn.)Br.et Car.]。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其次以菌丝体和分孢盘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休眠菌丝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以上。使用带菌种子易引起幼苗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等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致病,在生长季节中,多次发生再次侵染,病害得以蔓延。病菌生长适温为17~24℃,并要求高湿,一般清凉而多雨的天气有利于发病,病害多在春秋两季发生,如气温忽高忽低阴天多雨,放晴多雾,均易诱发病害流行。植地低洼潮湿、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或株间郁闭等,往往发病加重。由于病菌有生理分化,存在不同生理小种(已知至少有4个生理小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矮生品种易感病,蔓生品种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在近年国内推介的30多个菜豆品种中,对炭疽病表现抗耐病的品种有:芸丰架豆(辽宁大连)、哈菜豆l号(黑龙江)、甘芸l号(辽宁大连)、江户川矮生菜豆(辽宁引自日本,较抗)、83-B菜豆(辽宁大连,较抗)、矮早18号(浙江,较抗)等。另外,东北农家种和引自朝鲜的品种如马大掌、家雀蛋和挽袖;华北黑籽四季豆均表现中等以上抗性。至于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或抗逆性的品种,如丰收1号(泰国引进)、青岛架豆(山东)、供给者(美引矮生菜豆)、意大利矮生玉豆(意引)、美国免架无蔓长菜豆(美引)、秋紫豆(陕西)、418(山西)、长白7号(江苏)等,是否也抗炭疽病,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鉴定。
菜豆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炭疽病,且对叶片、茎、荚果及种子皆可危害。幼苗染病,多在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呈溃疡状凹陷;或在幼苗茎部出现锈色条状病斑,稍凹陷或生龟裂,绕茎扩展后幼苗易折腰倒伏,终致枯死。成株叶片病斑近圆形,如病斑在叶脉处,沿叶脉扩展时成多角形条斑,初红褐色,后转黑褐色,终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斑,病斑易破裂或穿孔。叶柄和茎上病斑暗褐色短条状至长圆形,中部凹陷或龟裂。豆荚染病,初呈褐色小点,后扩大呈近圆形斑,稍凹陷,边缘隆起并出现红褐色晕圈,病斑向荚内纵深扩展,致种子染病,呈现暗褐色不定形斑。潮湿时上述各病部表面出现朱红色粘质小点病征(病菌分孢盘和分生孢子)。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茎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受害种子产生明显的溃疡病斑,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黄褐色,斑点常发生在种子表面,或至子叶内、胚内。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适宜感病环境:1、多年连作地,田间上年留存的豇豆病残体及周边杂草上越冬菌量多,2、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3、早春气温回升早,夏秋连阴雨多。4、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感病流行期:4—5月和8—11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