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更好的爱的教育?

如题所述

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爱,家长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和实践。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多陪伴孩子并关注他们的需求。多花时间和孩子聊天、玩游戏、看书等,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2.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并通过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

3. 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注重营养、锻炼及良好睡眠习惯。

4. 教育孩子正确品德与道德意识。将积极向上生活方式灌输到他们内心深处。

5. 鼓励独立思考探索能力。不过度干预他们生活学习,鼓励质疑、探索和思考。

6. 尊重理解与互动交流时以尊重为前提。注意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互动时不发脾气或指责谴责,尊重他们感受和意见。

总之,给孩子更好的爱教育不仅是技术也是一种有意识且不断改进生活方式。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展现出父母对于每个儿女满满的爱才能达到目标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2
见过很多能力很强的职场人,发展后劲很差,抗挫折能力差,仔细跟他们聊了以后,才发现大部分都是原生家庭有各种各样的不幸福,有的是撞见父母出轨、有的是经常被爸爸打、有的是从小被祖父母宠溺。
于是感叹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童年缺爱不是根源,根源是自此建立了不健全的人格。
在上学期间,家庭教育的负面效果会表现的很少,相反,很多人还因为要摆脱家庭的困窘而成为了学霸。
最可怕的批判就是来自于父母的批判,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批到大。
上学的时候,吐槽你为啥不能考100。工作了,吐槽你为啥没赚一万。
大部分人的童年,压抑、太压抑了。
但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少爱充盈,TA就会有多强大,这是从TA一出生就开始积累的。尤其在人生过半,35-40岁以后的发展才会看出来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爱与勇气是一棵树的根,根有缺失,树自然是长不高的。
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内心缺爱,不敢放开自己与团队成员建立信任,这种人只能单打独斗,人际关系堪忧,难成大事。
有些人是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无法与亲人建立信任、坦诚交流,造成家庭不幸福、勉强度日。
有些人是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深度恐惧,在重大决策上摇摆不定,造成怎么飞也飞不高。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和接纳自己,所以无法克服特别大的困难,或者扛住特别大的风雨。
人常说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偏离角度一定,随着走的越远,偏离轨道的距离就越远。
父母给孩子注入的第一桶爱,在三岁以前。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回应、每一段对话,都是滋养宝宝内心爱的源泉。你的爱就是你的时间,错过了这个亲密期,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当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以后,比如7-8岁,他什么都能自己干了,完全不需要依赖你。你再想影响他的想法已经很难了。
如果十几岁,那就已经到了叛逆期,说啥都不听。
所以有的人说,我的孩子真难管、没办法了、不知道怎么管了,大概率是3岁以前这个时期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造成原始的亲密信任关系就没有建立。
在职场中,我发现原生家庭中缺爱的孩子,很难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他们的内耗非常大:
缺乏爱的孩子核心非常不稳定,非常容易摇摆或过于执念。
缺乏爱的孩子总是有“缺失感”,限制性信念很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挑战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
缺乏爱的孩子眼神总在闪躲,很少看到他们平和、踏实、喜悦、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总是不开心。
HR刀姐:刀姐常说的“限制性信念”是个什么鬼?
因此,真的呼吁每一个父母要审慎思考要孩子的决定。一旦要了就必须负责到底。
如果你打算要孩子,先修炼自己成为热情有爱的人,让自己有强大的内心去抵抗狂风暴雨。
内心有爱、充满善念的家长,才会培养出有爱的孩子。
有些人的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万一你的童年不幸中招,应该怎么办?
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
而且这个事情,越早越好:
1.保持距离,各自安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如果原来的环境让你太痛苦,不妨给自己一个选择,换个城市、换个住处、换种心境。
当孩子已经成年甚至工作,再生活在一起难免对两代人都是考验,不妨给彼此留足够的空间。有需要唠唠嗑,没事儿就各忙各的,不要过度干涉彼此的生活。
更不要互相混淆了边界、搞乱了角色,奶奶成了爸爸或姥姥成了妈妈。
这种角色的错位将破坏小家庭的稳定性,给下一代继续造成成长隐患。
2.遇到性格上过不去的坎,多去学习相关知识
性格上过不去的坎多有童年的影子,因为这不可能是今天才形成的,往往是很多年前在与世界交互的过程中就留下了痕迹。
但很多伤都需要自己治愈,而不是放逐给时间去淡忘。那不叫治愈,充其量叫逃避。
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就是深刻的看到这一切发生的过程,意识到这个模式是如何运行,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摘录曾经很治愈我的一段话,来自《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当身为父母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防止他们受到危害,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用再需要善尽父母职责的时候,他们无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行为这个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表示不以为然,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
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感,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
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
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
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
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
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
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地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遁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向我咨询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会自动结束。
如果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你,千万别跟他们说他们是无意识而且被小我掌控的。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地无意识,因为小我会采取防卫的立场。你能够看出那是他们的小我,而不是真正的他们时,就已经足够了。小我的模式,即使是持续了很久的时间,当你的内在不再抗拒它们的时候,有时会奇迹般地消失。抗拒只会给它们更新的力量。即使它们不消失,你可以用慈悲心来接纳你双亲的行为,不需要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需要认为这些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3.向前看,建立新模式
第1条给了你空间,第2条给了你新知,那么第3条,你将可以给予自己新的模式和路径,要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
(关于建立自信,可以看以下这篇干货)
HR刀姐:在职场,自信到底有多重要?
你要下决心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在模式摇摆的时候,给自己投上正确的一票:
原来遇见事情是这样做,现在你得管理好自己,遇见同样的情况要那样做。并且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让这个行为模式成为你的新习惯。
(关于管理自己这个话题,可以看以下这篇干货)
HR刀姐:如何做好复盘,实现个人飞速成长?
关于治愈自己这件事情,仍然可以按如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复盘,不断剖析和建立更好的自己。
最后,祝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进化,如果不能,原谅他们,帮助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己先得到进化。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受教育不是只值那几个铜板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