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曹丕《燕歌行》全诗。

如题所述

燕歌行

诗歌内容

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 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 十分尖锐。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 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 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 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 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 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三四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 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五六句描写行军:透过这金鼓震天、 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 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七八句写战端开启,一个“飞”字警 告了军情危急,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 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 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 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 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 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 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 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 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 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 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 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 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 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 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 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二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 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 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 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 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 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 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 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 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 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 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 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让人想到把 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 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 慨无穷。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 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 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 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 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 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写当年威镇北 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 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 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 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 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 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 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 念他呢?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 雄浑而深远。

艺术特点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 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 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 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 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 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 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 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 主题。
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 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 形成对比;
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贪功懈怠 形成对比;
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
《燕歌行》中,诗人以错综交织 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 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 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 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 格。

课文赏析

《燕歌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歌辞多咏东北边地(燕地)征戍之苦及思妇相思之情。始见于曹丕之作。此诗亦然,只是对传统题材有所开拓。诗以张守平定契丹可突干及其余党叛乱的几次战争为背景,热烈歌颂了守边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诗的开头先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出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形象,接着极力渲染边地的艰苦,为将士们的献身报国作了很好铺垫,然后转而抒发征人思妇相思之情。将士们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全诗的结尾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把将士们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就比众多为封万户侯而立功边塞的人思想高尚了许多。全诗四句一换韵,也差不多四句一转意,而且平仄韵交替,又大量运用律句与对仗,故虽充满金戈铁马之声却音节流利酣畅,从而成为唐代边塞诗之“第一大篇”。

集评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著,宁令稍薄,不容有颣。(〔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岂顾勋”即“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之意)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以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 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清〕黄培芳语,见《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
沈德潜云: 刺边将佚乐,不恤士卒。通首叙关塞之苦,只以“战士”二句、“君不见”二句点睛。运意绝高。(〔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三)

译文

唐朝战乱发生在东北边境,将士辞家击破残败的敌人。男儿本就有横闯敌阵的胆量,更何况皇帝格外赐予恩赏。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开出榆关,旌旗连绵不断行进在碣石山间。校尉送紧急文书越过沙漠,单于打猎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萧条已到边境的尽头,匈奴战马来势象狂风暴雨。士兵们浴血奋战死生各半,将军帐中美人仍轻歌曼舞。深秋浩瀚的沙漠草木枯萎,落日下孤城斗兵越来越少。边将受国恩却常轻敌误国,士兵们用尽力量未解关山之围。士兵们长期辛勤戍守边地,家中思妇别后痛苦流泪。少妇住在城南悲苦肠欲断,征夫在蓟北遥望空自回首。边境动荡不安哪可度过?无人的边地苍茫毫无所有。整天杀气沉沉已化作阵云,寒风中夜里传来刁斗之声。短兵相接只见刀锋鲜血淋漓,为国捐躯哪里是为争个人功勋?你不见沙场上战争残酷,至今人们仍怀念着李将军。

参考资料:http://lanlingsun.blogdriver.com/lanlingsun/718393.html
这是曹丕论文“本同而末异”的一段话,意思是说文章的根本道理是相通的,不同在于文字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就是当时文学的主要四个功用的不同。

奏议宜雅者,上闻于皇帝的奏章,自然应文雅典正,不能杂以村言狂语,例证的话我想举在《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中谈到文学的功用是“吟咏性情,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的张说。他在与徐坚论文时,提到了一个叫富嘉漠的人的文章,认为它“如孤峰绝岸,壁立万初,丛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乎!若施与廊庙,则为骇矣。”《新唐书•文艺传》称富之文章“雅厚雄迈”。认为富嘉漠的文章声势峻拔如山峰削立,勃发声响犹如震雷大作,这样的文章虽然“可畏”,即气象卓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不适合“施与廊庙”,在廊庙宫廷之内,气势显得过于刚猛了,不够华美温和,因为它“骇”,骇者,惊心动魄也,不符合雅厚之旨,和曹丕的议论成呼应。
至于书论宜理,现成放着的是曹丕的《与吴质书》和《典论论文》,前者依次论时人及己,后者则分“文人相轻”“文学分类”“文以气为先”“文章经国”四个层次来论述,条理分明,有理有据,体现了当时邺下集团精密严谨的写作特点。
至于铭诔尚实,只是传统上一种道德要求而已,中国人注重“盖棺定论”,这个可以从对历代帝王的谥号上看出,损而不乱曰灵,既过能改曰恭,执礼御宾曰恭,满志多穷曰惑,外内从乱曰荒,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恐惧从处曰悼,追补前过曰刚 ,彰义揜过曰坚,执义扬善曰怀,择善而从曰比 ,好和不争曰安 ,安心好静曰夷, 平易不訾曰简 ,宽乐令终曰靖。这一春秋时期的传统到了后世演化为碑文体制,有名人攥写自己的碑文总是很荣耀的事情,事实上铭多用以自勉倒罢了,诔则为死者而做,多少不免要带了些褒扬色彩,随便翻一本唐人诗集,尤其是做官的,后面总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别人写的碑文,此时“尚实”的要求其实只等同基于善意表达而已。
至于诗赋欲丽,毫无疑问是曹丕最有创意的一句话,曹丕的“诗赋欲丽”的主张,的确是一个进步的,甚至可以说是观念变革的主张。他以“丽”的特征描述诗赋,也就是认为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必须是美的。相对汉代以来,特别是王充的以政治功利、实用的目的来否认艺术美的理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和进步。自曹丕开始,文论著作中对于文章(或者说文学作品)的“丽”有了积极的和肯定性的评价。直接的影响就是陆机的《文赋》。陆机《文赋》辞采流靡自不待说,重要的是,他在《文赋》中也肯定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认为文章应当“为物多姿”、“会意尚巧”、“遣言贵妍”、“五色相宣”。和陆机几乎同时的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也不得不认为赋是“情之发,因辞以形之”;“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对于张衡的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他评价指向,就是文辞的美艳,文采的焕发。同时也指出,诗歌的创作要“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认为诗歌创作既要根据情来组织文辞,也要运用文辞来润饰情,偏重于文藻修饰。到了刘勰、萧统、钟嵘的时代,这已经不是一个让人讨论起来感到为难问题了。当然,这种评价的逐渐深入和完备,和魏晋至于齐梁文学创造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但是,曹丕理论的创榛辟莽,筚路蓝缕之功也是不得不给予肯定的。这句话的影响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举例的话看他的燕歌行就可知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在艺术上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
曹丕的诗向来以清丽柔靡著称,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都是说的他“丽”的特点,这是曹丕独特于建安其他人的文学风格,这也是他“诗赋欲丽”的思想根源。这首诗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更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诗敷欲丽”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4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多断肠 一作:思断肠:君为 一作:何为)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 二首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21-01-30
燕歌行作者: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参考出处: http://www.ccview.net/htm/wjnbc/shi/cpi001.ht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0
赏析:
秋风一日凉一日,闺中少妇的心比这秋夜还要冰凉。西窗的明月皎洁可人,可是她却辗转难眠,坐卧无定。无聊无奈之中,忽尔以手支颐,忽尔轻弹一支思念的曲子。都是那远方的征人惹得自己这般牵肠挂肚,可怜的人儿,你在他乡一切安好?寂这无情的冷月和秋风一直陪着我渡过温长的无眠之夜吧。全诗哀婉缠绵,或许诗人此刻也正是这种心境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