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嘉兴知府赵瀛

谁有明嘉靖嘉兴知府赵瀛的资料!比如出生,为什么要把烟雨楼移到湖中。看清楚,是明嘉靖嘉兴知府。如果还有关嘉兴府图记的内容也说一下吧

明代嘉靖年间,长江三角洲一带和杭、嘉、湖诸府,已成了国内市场的中心区域。各地府县都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陕西三原人赵瀛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来嘉兴任知府,见河道自永乐年间浚治以来,已有一百多年未曾疏浚,淤塞现象严重。于是在二十六年(1547)动工疏浚城河:以利农田灌溉和舟楫来往。吴永芳《嘉兴府志》说他:“政刚毅,多所兴革。”又说:“创议开浚市河,故渠之湮没者浚之,民居之侵隘者卸之,桥堍之垢滞者辟之。”赵瀛发动民工用船只将河中淤泥运到滮湖之中,填成一个小岛。当时对这项工程反对的人很多,因为是“大兴水泉舟楫之利”、“尽可以破奸锄梗弹力恁怨”,终于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工程。这在当时对于嘉兴的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知府赵瀛见滮湖中小岛的周围风景很美,心想如果能建造一座楼台,种植一些花木,必能成为嘉兴突出的游览胜地。但是为了“格于人言”而没有成功。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赵瀛在“诸僚佐曰可”和“父老曰可”的民意下,开始动工兴建楼台。建楼刚开始,赵瀛却升任了山西按察副使,这位务实而又懂得风雅的知府匆匆地在二个月间,集中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建起了楼房五间。从此湖心小岛上青瓦粉墙,缀以长廊小桥,曲折相通;青桐银杏,林荫径幽;登楼骋目远眺,饱览胜景,使风光秀丽的南湖,增添了迷人的景色。湖心楼台的建成,距高氏花园中的烟雨楼的荒废,已有近二百年了,却没有将楼取个新名,仍用了烟雨楼的旧名。当时也有人称她“疑楼”,或许是“似雨疑烟”之意。据范言讲,高氏园中的烟雨楼虽然早就没有了,但是在这许多年来,由于烟雨楼的迷人景色,在人们的心目中记忆犹新,一些文人墨客,时时道及当年的繁华景象,似乎烟雨楼还是存在着一般。所以当湖心楼建成后,就自然而然地沿用了烟雨楼的名字。从此,烟雨楼就由湖滨移入湖中的小岛上。
烟雨楼落成后,范言作了《重建烟雨楼记》,刊碑石立在大楼后面。
范言的《重建烟雨楼记》开首便说“郡守山左赵公,重建烟雨楼成”,这并非是过誉之辞。我们只消这样地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赵瀛的疏浚城河,堆淤泥于湖中。那末,南湖湖中有“岛”的特殊景观也就不复存在。而烟雨楼的重建最多也只能沿袭旧址,恐怕决没有以后三四百年至于今的风骚独领吧。总之,自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兴知府赵瀛重建烟雨楼起,这座在嘉兴人心目中引以为自豪的名楼,开始有了比较详确的记载,成为各个历史阶段时代风云的见证!

[嘉靖]嘉兴府图记

古籍名:[嘉靖]嘉兴府图记

作 者:(明)赵瀛修

出版社:明嘉靖28年(1549)

版 本:刻本

丛书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
赵瀛任嘉兴知府。
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
赵瀛开挖城河,将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湖中遂填成一小岛,俗称湖心岛。

“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位置在湖滨,取杜牧诗“烟雨”二字命名,以后屡毁屡建,至宋时已成一方之胜。明末又毁于火,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赵瀛在小岛建烟雨楼。自此烟雨楼由湖畔移向湖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1
嘉兴府图记
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赵文华撰。文华,慈溪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明史·奸臣传》附见《严嵩传》中。是书乃文华官通政使时,遭忧家居,应郡守之请而作。分《方画》、《邦制》、《物土》、《人文》凡四门,而附以《丛记》。叙述颇有体例,其《方画》每朝为一地图,殊可为法。然文华小人之尤,其姓名人羞称之。故传本颇稀,此殆毁弃之馀欤。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