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如题所述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将实验室搬到了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陈薇团队迅速搭建核酸检测平台。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检测时间,迅速形成日检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薇说。虽然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让病毒“难以遁形”,消灭新冠疫魔仍需要疫苗这一“终极武器”。

在抗疫前线,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向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发起了冲锋。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当时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品种。

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在近日的一次媒体专访中,陈薇透露,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有效覆盖。

此外,陈薇团队还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强效候选药物,也为新冠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北京时间6月22日22时,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结果。

“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在这个时候,应该说能够想到的、能够做到的,都用上了。”陈薇慨叹,科研团队一直处在“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状态下,此次赶赴武汉也并非她第一次带领团队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未发生一例感染。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率领团队赴非洲大陆远征病魔,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型疫苗,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鼠疫、炭疽、埃博拉,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与毒共舞”的经验。

她与科研团队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即便如此,在陈薇看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还是与以往有些不同。她在受访时说:“一个团队的定力,对我们自己技术的信心,还有对国内外法规的了解,是我们能走到今天,不大一样的地方。”

陈薇曾说,在生物安全领域,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她看来,生物安全的防护既要做到“对已知病原有手段”,还要“对未来疫情有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案。

希望将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迅速惠及普通百姓。“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她与科研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不负这个时代,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全国陷入一片恐慌。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从此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天天泡在实验室。陈薇所在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他们所研究的干扰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14000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扩展资料:

2020年2月26日是陈薇54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由她领衔的团队研制的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上级领导向她发来生日祝福,“我当时回答就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陈薇团队迅速搭建核酸检测平台,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检测时间,迅速形成日检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中新网-“人民英雄”陈薇:抗击疫情,“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