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多感官算是表现方法吗?

如题所述

文学中多感官算是表现方法
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6
你好。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艺术手法,如文学手法、音乐手法、绘画手法等。创意写作最讲究的不是方法、理论或是技巧,而是感官体验。如果一个作者没有敏锐的感官,或者没有强烈的调动和使用感官的意愿,那他也就没办法算是一个真正的作者了。没有感觉,意味着没有办法创造形象。一个优秀的作者,会在小说里孕育出不同的形象,并且用形象去交流,读者也是通过形象来阅读的。(4)新时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多样。:一是纵向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段;二是横向继承和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比较而言,这一倾向更为突出,实践者最众,成就也最大,对于文学观念的解放和使我国文学适应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缩短和世界文学的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尚需指出的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方法已经更趋开放,它通过对现代主义以至后现代主义某些艺术技巧的广泛吸纳获得了新的表现形态,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电影对我来说,算是一种艺术熏陶了。我把它看作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结合,通过活灵活现的视觉呈现,给人们感官上的美妙享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