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45万大军全是坑杀的吗?而秦军又伤亡近半又是这么回事?

如题所述

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的缑氏、纶,进一步震慑韩桓惠王,孤立韩上党地。编辑本段经过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二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编辑本段结果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虽然秦国也损失巨大,“死者过半,国内空”,但就此确立了对秦国的战略优势。赵括也因一战断送己方40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东周时期,经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几百年割据兼并后,至战国末期,出现了天下大一统的趋势。统一天下,结束分裂争斗,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已是时代的要求了。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公元前260年代,在战国七雄里面堪当统一大任的诸侯国,当推经过两次商鞅变法而经济实力大增,国家体制先进的秦国,其次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军事强邦赵国。就综合国力而言,由于秦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的,所以它的综合国力是战国中最强大的;而赵国的改革则主要体现在军队战术的革新——学习北方胡人骑兵的机动灵活,建立了一支由国王直接控制的精锐骑兵,横扫北方草原,声名赫赫。但是赵国在经济上的改革成就显得比较薄弱,综合国力弱于秦国。这就好比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军事竞赛中,苏联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一样。所以在统一战争中,秦国处于攻势而赵国则时时处处谋求战略防守。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规模堪称最大的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统一兼并战争进一步升级。七国中综合国力最强大的秦国推行丞相范睢“远交近攻”外交战略以来,与其接壤的“三晋”韩、赵、魏首当其冲,成为秦国首先要消灭的对手。
公元前262年,秦国调集大军,以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攻打韩国,不久便打下韩国首都南郑(今河南新郑)和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的联系地带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分为南北两部,情势相当危急。面临家破国灭的上党郡军民,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集体归降赵国。其目的无非是激怒秦国,破坏秦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秦攻击赵国,而赵国就会被迫支援韩国。但是赵国并不傻,它从自身战略防御的目的出发,也需要上党郡这一地势高峻的地区,作为赵国都邯郸防守秦国进击的前沿阵地,况且从能够一次调发40多万正规军参与上党保卫战来看,赵国也确实具备这样的实力。
一方面,以秦昭襄王为首的秦廷果然震怒,派遣王龁率领数量巨大的远征军兴师问罪于赵。另外一方面,赵国接受上党郡之后,立即调集重兵坚守军事重镇长平(今山西高平) 。历时三年之久的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长平之战,在两个大国之间展开。战争初期,赵军在占优势的秦军攻击下,遭到了一些小的失败,陷落了部分前沿阵地。然而,著名将领赵军主帅廉颇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和秦军远征的实际,很快决定执行坚壁固守、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术,让锋芒正盛的秦军求战不得。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此后近两年多的时间,不分胜负。显然是廉颇的战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而作为远征军的秦军则苦不堪言,形势逐渐向赵国转好。这时,秦昭襄王的智囊团策划了一个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廉颇老而无用、胆小不敢战,而秦军就怕赵括的流言,从而使昏庸的赵孝成王不再信任坚壁清野的廉颇,撤销了他的职务,任命徒有名将之后虚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秦国此时也立即调任国内一流的统帅白起代替王龁担任远征军总司令,希望一举消灭赵国40余万精锐。赵括到长平军中,一反廉颇固守战术,随意更换将领,贸然下令赵军全线进攻,结果身陷重围,粮道被断。此时,昭襄王已经进行战争总动员,向民众承诺凡是参加战役的加爵一级。于是,征发河内15岁以上男子达百万人,参加长平包围战。局势急转直下,虽然以英勇驰战闻名列国的赵军喋血搏杀,杀伤秦军过半,却终不能突围,最后赵括赤膊上阵率“敢死队”突围被射杀乱军之中,绝望的余数赵军统统缴械投降了。然而,败军官兵的命运是暗淡的,秦国远征军司令白起以投降者不足为信的理由,设诈就地坑杀了数十万赵卒,只是放还了年幼者240人。
长平之战作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双方总共投入的兵力达一百多万,经此一战,赵国一蹶不振,秦国战死者也不下四五十万,出现了国内空虚的局面。因此这次战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有人描述“长平之战,血流漂卤”。但是对秦国而言,在消耗强大对手大量实力之后,它的兼并统一步伐更加快了,几十年之后,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华夏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此说来,长平之战是一场地道的划时代战争。
第2个回答  2013-09-12
这个数字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当时秦国和赵国是战国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长平之战战败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如果不是魏国去救了赵国,赵国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战国第二大国从此一蹶不振呢,是因为赵国能打仗的军队已经通过长平之战损失殆尽。 而赵国毕竟是除秦国外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让赵国兵马损失殆尽,秦国必然要付出代价。秦国不能只损失几万人就干掉赵国五十万大军吧
第3个回答  2013-09-12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