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句型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3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二、考题探究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广东卷)( 2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解析】“奚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相当于“以奚”,即“凭什么,根据什么”。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4湖南卷)(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解析】“于斯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应把其放在谓语动词“饮酒”的前面。三、句型介绍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四、复习方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B)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 D、则何以哉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也有一些特殊句式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大多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为其基础。事实上,高考中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通常是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的。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及其成分省略等基本知识,显得至为重要。我们要能运用这些相关知识,并将结合具体语境(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仔细体味和制订要求翻译的句子,明确句式特点,努力实现知识迁移,从而顺利地解答这类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考察具体语境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课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能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御之”构成假设关系。五、分类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者”、“也” 表判断。(1)“……者,……也”式。 1、子瑜者,亮兄谨也。(�0�0赤壁之战》)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判断句式。主语后面加”者”,表示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附在谓语后,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2) “……者,……”式。1、粟者,民之所种。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3) “……, ……也”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2、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女婿)《左忠毅公逸事》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4、夫战,勇气也。(4) “……者也”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⑴荀卿,赵人。⑵刘备天下枭雄。⑶晋鄙嚄唶宿将。 (huòzè )(4)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5)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以为我年长,就不敢讲真话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练习】1、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项是( ) A、刘豫州,王室之胄。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下面“是”表判断的句子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海瑞言俱是。C、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D、是年谢庄办团练。3、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故木受绳则直。(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7)是可忍,孰不可忍?(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故事一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5、找出判断句并翻译。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信为本者也。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请观察下列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共同点,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重为乡党所笑不拘于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2.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辨别。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⑸龙逢斩,比干剖。(6)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荆州归顺曹操的百姓,不过被战争形势所逼迫罢了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练习】1、指出下边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翻译下面的句子。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 (三)倒装句一、课前热身(导)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06年广东卷,第10题)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shěn)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2、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06年江西卷)(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家人目间 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思考与大体规律小结:1、翻译倒装句式要注意什么?翻译文言倒装句应注意运用翻译五法 (留、换、补、调、舍)中的“调”法。三、考点解读文言文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一种,2005年纳入考试范围,在各省市试题先后出现8次。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单独命题,以选择题出现二是结合文言语句翻译综合考查四、考点知识链接与整合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情况概括起来有两种:前置型句式: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后置型句式: 1、定语后置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2.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⑶忌不自信。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⑸不然,籍何以至此?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D、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E、、“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F、“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练习】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前置句式。  ①何以战?   ②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③日月逝矣,岁月不我与。 ④一言以蔽之。2、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不同的一组( )A、城中皆不之觉。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  A、时不我待。B、皆不可限以时月。C、宁信度,无自信也。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4、下列句式不与其他三项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C、夫晋,何厌之有D、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5、(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6、(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7、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1)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师旷撞晋平公①(2)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③。”师旷侍坐于前④,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⑤。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⑧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⑨。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选自《韩非子》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③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④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⑤琴坏于壁——琴在壁上撞坏。⑥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⑦言侧——于侧言。⑧是非君人者——这不是统治者。⑨除之——除掉他。 判断句:曹操天下枭雄也。巨是凡人。被动句:1、见......于......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主语、谓语、宾语等)倒装句:宾语前置: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3“是”“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利是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第2个回答  2013-09-13
古文翻译、通假字、一个多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