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为什么身上的女人特征几乎消失了?

如题所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据传,佛教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是一个重视心灵道德的觉悟、发现生命的意义、超脱肉体直达精神、讲因果轮回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我国的文化相融合,不断发展,并将佛教带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佛教还有舍利这一说,他们认为德高望重的僧人六根清净、行为高尚,心无杂念,使他们的身体也可以不腐,在圆寂后可以留下舍利。目前,在中国仅有一尊比丘尼肉身,是仁义师太的肉身。

与佛法的缘分

1911年,姜素敏出生在辽宁一个富贵人家中。她小就被按照大家闺秀培养,裹小脚,上私塾,看书,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这样一个有钱的家庭,如果按照家人安排好的路走,她会是一个幸福的女子,但是,姜素敏与佛教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缘分。

在七八岁的时候,姜素敏经常去寺庙中上香,听大师们念经祈福。那个年纪的她就已经表现出仁心,经常偷偷拿家里的粮食救助寺庙。

之后姜素敏就成为了佛教的修行者,年少时,她就可以背诵《大悲咒》《心经》等一系列的经文。那时的她就已经有了出家为尼的想法,但是家中一直不允许,甚至还将她许配给了一位东北大学讲师。

婚后,他们没有一儿半女,也没有所谓的恩爱两相宜。在这十年的无爱婚姻中,夫家不喜她时常去寺庙,在他们的管制下,她被减少了去寺庙时间,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修习佛法。

减少了学习佛法的时间,姜素敏把重心放到了医学上,在潜心学习下,她也渐渐的掌握了一点针灸。

十年后,丈夫身亡,家中老一辈逐渐离世,姜素敏终于可以没有牵挂的进入佛门。1940年春,姜素敏奔赴五台山在显通寺削发为尼,取法名仁义

她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年少的仁义师太学习过针灸,在做尼姑的日子中,深深感触医术的重要,后来进入到沈阳中医学院系统的学习医术。

"活菩萨"

若是这样平淡的一生是不会被世人所铭记的,真正被记住的是仁义师太的大爱。皈依佛门对于她而言从来不是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她心中也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做些什么。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在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仁义师太决然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了危险的前线

在战场上,她总是和战士们一起共进退,住地洞,爬雪地,冒着枪炮迈着自己从小裹着的小脚,她从不说辛苦,不分昼夜的救治着受伤的战士。

一次在为战士包扎伤口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子弹打到仁义师太的左手腕,她忍着痛拿纱布包扎后,就又去包扎战士们的伤口。

在救死扶伤中,仁义师太不断的锻炼自己。这些日子中,她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救死扶伤的心。

战争胜利后,仁义师太在曾经的医院工作。52岁那年,她开办了自己的诊所,给当地的老百姓看病,只收取一点点的医疗费维持生计,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她良心的收费,当地人亲切的管她叫"活菩萨"

72岁的时候,仁义师太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重修通慧禅林,后来又去游历四方,一边潜心修行自己内心,一边积德行善,看到得病的,就帮助他们制作草药。

仁义师太在游历四方的时候还带着一个10公斤的石墨盘,有人劝她太沉了不要背着了,而师太说,如果不背着,那么在遇到需要救治的人的时候没有磨草药的石墨盘,她还怎么及时救人呢。

还有人劝她说,你现在已经不缺钱了,就不要那么辛苦了吧。仁义师太总是笑着回答,看病是看病,不是为了挣钱,要是挣钱,我还出家做什么,一个人身体健健康康的太重要了,看到他们因为病痛而痛苦,你开心吗?

师太这些年救治的时候,看到别人因为伤痛而痛苦,就恨不得让自己来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这些年她带着石墨盘走南闯北,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带给他们幸福与健康。这样慈悲为怀的精神也是仁义师太用一辈子追求的。

佛者仁心

1995年5月,仁义师太决定回到慧通禅林,此时的她已经85岁,年事已高,也有一些小疾病。同年10月,老师太圆寂了。在圆寂前,她叮嘱自己的弟子,她要坐缸。

坐缸是每一位修行之人都向往的,这是僧人圆寂后的一种仪式,几年后开缸,缸中的僧人肉身不腐,颜面如生,那么会被塑成金身,成为"肉身菩萨"。

几年后,仁义师太的弟子开缸时,惊奇的发现圆寂了三年两个月的师太端端正正的坐在缸中,面色栩栩如生,脸上的毛孔依稀可见,甚至她的头发还长出了一寸之余。水分流失后,她的皮肤虽然干瘪了些,但是有些地方依然还有弹性。

更让人惊奇的是,师太的女性特征不见了,下身闭合,胸部也变得平坦。弟子们知道,自己的师父已经修成正果,都十分欣喜。随即众人一起念起经文。

仁义师太的肉身不腐,且保存的完整的实在是稀有,这是通慧禅林的喜事,也是佛教界的喜事。之后仁义师太的供奉在通慧禅林,弟子时常提起仁义师太,常说"菩萨低眉",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仁义师太在出家后严于侓己,恪守戒律。她的日常修行就是《金刚经》和《大悲咒》,哪怕是在战场上她也时常吟诵,经文早已与她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高度。

仁义师太出家后也是时常吃白斋,也就是没有食盐的饭,普通人可能吃几次就受不了了,而老师太这一吃就是几十年,她的身体在坐缸中不坏也是顺理成章。

回首仁义师太这一生,她虽然是尼姑,但是很少在寺庙中,这五湖四海都有她走过的身影,不管是行医还是在佛法上,她都真正做到了人人楷模仁义师太的事迹是通慧禅林的骄傲,也是佛教的奇迹,更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心中有佛,人人皆是佛。仁义师太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行为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位,她这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从未变过的初心也在影响着无数的人。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也就是无欲则刚。师太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和留给人们的精神都是值得好好铭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释迦牟尼

在中华大地上,佛教源远流长,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佛教之中慈悲为怀,广结善缘这些闪光点便吸引了众多信徒。

仁义师太,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一、千金小姐的佛缘

仁义二字是她出家后取的法名,在遁入空门之前,她的名字叫姜素敏。

1911年,姜素敏出生在辽宁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母对她倒也是十分疼爱的,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姜素敏的父母从小就请了先生教授她琴棋书画,针织女工,并为她裹了小脚。父母期盼着女儿能成为一个名门淑女,将来嫁一个如意郎君,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安稳一生。

姜素敏一向很听父母的话,但在学习这些技能的同时,姜素敏也对另一种学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就是佛教。七八岁的时候,姜素敏跟着家人去上香,几乎是一瞬间就被僧人们口中的佛经吸引了。

从这以后,姜素敏便经常偷偷溜出家门去寺庙听师傅讲经,佛学,是一个与姜素敏单调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几年下来,姜素敏已经拥有了极高的佛学悟性,与寺中僧侣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灾之年,正是姜素敏悄悄接济寺中,才让寺庙中的僧人以及许多被寺庙收留的灾民免于饿死。

长至十七八岁,一顶花轿把姜素敏抬出了她生活了许多年的家。姜素敏的婆家也是当地富户,两家门当户对。

婚后,姜素敏对佛法的热爱引起了婆家的不满,丈夫要求姜素敏少看些佛经,为了不与丈夫起争执,姜素敏妥协了,她尽力做一个优秀的少奶奶,可是姜素敏却陷入迷茫,难道人生就是这样的吗?从做一个优秀的女儿,到做一个优秀的妻子?

二、斩断红尘,削发为尼

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很不被人理解,对于旧时代的女性,姜素敏的人生已经可以称得上圆满了,可姜素敏却只觉得遗憾,自己饱读诗书,研习佛理,婚后还潜心钻研医术,可是为什么自己并不比任何人差,却要困在深宅大院呢?

怀着这样的遗憾,姜素敏过了十几年,1940年,姜素敏的丈夫过世了,这时,姜素敏的亲人也都渐渐离开人世,她的婚姻也没有带来一儿半女,姜素敏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她下了一个决心,她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这一年,姜素敏斩断尘缘,削发为尼,在显通寺出家,法名仁义。

姜素敏做了尼姑,却并不是只想青灯古佛度一生,出家之后,她拾起了学过的医术,进入了沈阳中医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学成之后,姜素敏便常常行医济世,不求回报,许多看不起病的穷人,都是被姜素敏治愈的,妙手回春的仁义师太,就是他们心中的活菩萨。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心怀家国天下的仁义师太依然决定奔赴战场,用自己的一身医术为国家做贡献。

战场之上枪林弹雨,仁义师太从未喊过一声害怕,她每天都在炮火之中寻找伤员,最艰苦的时候,这位出家人和军人一样饮雪水吃冰块来维持生命,她的手腕也中过子弹,险些落下残疾,但仁义师太从没想过退缩,她下定决心,战争打一天,她就在战场上呆一天,尽全力治病救人。

战争胜利之后,仁义师太低调地回到了寺院,此时当地的医院邀请仁义师太去坐诊,仁义师太欣然答允,后来,为了方便治病,仁义师太在五十多岁开办了自己的诊所,收费极低,主要就是为了让穷人都能看得起病,当地人都知道,仁义师太是个真心治病救灾,救苦救难的好人。

三、善因善果,佛法无边

72岁那一年,仁义师太决定出去游历四方,一边行医,一边看看自己向往的祖国的万里河山,在众人的道别声中,仁义师太出发了,这一路,仁义师太坚持行医,有人觉得,这把年纪了,何必呢?但仁义师太的愿望很简单,能多救一个人就多救一个人,这就是她的人生理想,是她对佛法的领悟。

几年之后,85岁的仁义师太回到了寺中,她知道,自己这一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她嘱咐弟子,她要坐缸,坐缸是佛门中人的一种仪式,据说有修为之人举行坐缸仪式后,尸身存在缸中,几年之后开启,肉身不灭,成为肉身菩萨。

弟子们遵照师太的遗嘱举行了仪式,数年之后,在众人见证之下,开缸观看,大家惊讶地发现仁义师太的肉身果然没有腐坏,面容如生,身上的女人特征也消失了,这正是肉身菩萨的特征,看来,师太已经修成正果了。

如今,仁义师太的肉身被供奉起来,享受香火祭祀,因为师太生前的善举,因此拜祭不绝。很多时候,人们信仰佛教,信仰的不是庙里冷冰冰的佛祖雕像,他们感动的是佛教中向善济世的德行,仁义师太生前只是肉体凡胎,可大家依旧把她视作“活菩萨”,人们敬重的不是她的身份,是她的品行。

什么是佛?就连佛学家也很难下定论,但对于仁义师太这样悬壶济世,扶危救困的人,人们即便称她一声“佛”,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从千金小姐到比丘尼,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决定太不值得,但仁义师太也告诉了我们,没有自我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仁义师太当初认命了,世界上会多一个富家太太,少一个慈悲大师,这将是所有人的损失,仁义师太也将抱憾终身。

人生很短,只要还来得及,还是要勇敢的试一试,自己期待的那种人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6
其实是因为她的尸体已经存放了很多年了,身体中大量的水分都已经蒸发,所以身体一些部位都缩水了。
第3个回答  2020-12-26
是因为她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而且受这个东西的熏陶,所以才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现象。
第4个回答  2020-12-26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这些尼姑在修成正果以后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所以身上的女人特征就会逐渐的消失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