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有什么?理工类

如题所述

必修课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物理实验,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注意哲学,毛邓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有的有计算机C语言),工程制图,有的学校有大学语文)。

选修课

1.人文选修课(如历史,哲学,幽默学,音乐,美术,电影学等等) 。

2.自然科学选修课(理工类,计算机科学,动漫制作,化学工艺,物理工程,机械简介等)。

3.综合类选修课(在文理之间的)。

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填报的志愿有些盲目,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专业并不喜欢。现在本市很多高校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搭建了大平台,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到了二年级才分专业、上专业课,所以你有很多时间来考虑志向。而许多大学普遍实行了学分修课,每星期的课由自己来选,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专业课:学习目标要明确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以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二、公共课:认识到其实用价值

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他们愿意听,有兴趣学。但这种兴趣主要是直接学习兴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课当成了一种享受或是对专业课的调剂。

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例如外语)要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三、选修课:杜绝“捞取学分”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大学生较少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

 十三点忠告

1.大学不是中学,不要带着传统高中的方法去学习,上课只是形式,关键还是自学。

2.大一的学习特别重要。第一学期往往能够决定你大学生涯整个的走向。

3.大一你就应该思考四年后的目标: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考研或是争取保研、本科后出国读硕还是在国内连读(本硕连的同学)。这些都很重要,事关你制定、调整大一的学习方法

4.考虑四年后继续深造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各学期学科的考试"绩点"都很重要。绩点是绝大多数高校衡量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标准(请入学后详细了解)。绩点的作用。用句最简单的话说"在大学里绩点就是一切"。

5.学期或学年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学期或学年的平均绩点=所学各科课程的实际考试成绩X各科课程学分/学课程学期或学年的学分。(学期平均绩点;例:语85分,数分87,英92分,各科都是4学分,(85x4+87X4+92X4)/12学分=88=3.7=A-)

6.近年,有些高校采用了“大平台”招生或大一考试结束后;学生可根据爱好去选专业或转学院,但是;转学院和选专业是有前提的,除了有名额限制、及需要面试外,所选学院、专业科目还有不同的单科成绩要求(如:大一不能挂科等)及高绩点(选外语院的;英语考试要过90分)。另外;大二辅修“第二专业”大四的“保研”等,也有同样的限制,还是离不开绩点。

7.第一学期各专业都要学基础课,例如:高数、线代、大英、大物、体育、毛思等,大一的科目,如学习不太适应、不太认真时;期中考挂科(唔及格)的机会还是很高的,但一般到了期末考就较容易过了,不是太离谱一般都可过,所以;相对来讲较难获取得高分。

8.如果你大一出现挂科(期末),就意味着你以后可能会失去了很多机会,包括转院、转专业、奖学金、保研等。

9.大学并非学习付出越多成绩回报就越高,讲究的是学习方法,很用功的学生未必能获得更高的绩点。虽然学习用功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就是大学,你可以抱怨但很难改变什么。

10.多数高校是根据你读的不同专业,同一科目教材都有难易程度之分,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是A级难度,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或只有E级难度,各科也如此类推。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理工类大学与综合类大学的同专业学习要求、考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大家不用为此太过担心。

11.大一要学好的科目只有两门:高数和英语。这两科都是都非常重要,且学时长、学分高、关联大,对以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科目,这两科影响“平均绩点分”也较大,学习时要去理解、要用时间才能读好,高数的微积分、英语的口译比较有用(中级口译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忽视。

12.大一(上)学校允许或有条件时也可参与选修,但不适宜多选,应将精力放在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上,平时都是几个班一起上大课,但没有什么“班”的概念。有配班主任,但一学期可能也没见几次。

13.有些学校没有补考制度,如果你这门课不及格的话,没有补考,只有重修,重修就是和下一届的同学一齐重新学习,重新考试,直到修满学分为止,重修是要付钱的,以学分计算。

参考资料

山西葵花公益基金会:http://www.khzx.org/content/?19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大学的必修课主要是你的专业课和一些其他的通用课,大致有 专业课程+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物理实验,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注意哲学,毛邓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有的有计算机C语言),工程制图,有的学校有大学语文) ,而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则是不好说的,因为选修课是学校设置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修课设置和选修课管理办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学选修课包括3中:1.人文选修课(就是你可以理解为是文科类的,如历史,哲学,幽默学,音乐,美术,电影学等等) 2.自然科学选修课(可以理解为理工类,如计算机科学,动漫制作,化学工艺,物理工程,机械简介,电工电子啊等等) 3.综合类选修课(在文理之间的) 现在要说的是所有的大学都几乎规定对于理工类的学生必须在大学毕业前修满10个学分的选修课(一般是10个学分,不同学校间有差异)而且必须是 人文类选修课,就是说你可以选2和3 ,但是必须保证1类是够学分要求的~~对于他们的一些其他介绍可以看看下面的:  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填报的志愿有些盲目,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专业并不喜欢。现在本市很多高校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搭建了大平台,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到了二年级才分专业、上专业课,所以你有很多时间来考虑志向。而许多大学普遍实行了学分修课,每星期的课由自己来选,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专业课:学习目标要明确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以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二、公共课:认识到其实用价值  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他们愿意听,有兴趣学。但这种兴趣主要是直接学习兴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课当成了一种享受或是对专业课的调剂。  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例如外语)要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三、选修课:杜绝“捞取学分”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大学生较少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  十三点忠告  1.大学不是中学,不要带着传统高中的方法去学习,上课只是形式,关键还是自学。  2.大一的学习特别重要。第一学期往往能够决定你大学生涯整个的走向。  3.大一你就应该思考四年后的目标: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考研或是争取保研、本科后出国读硕还是在国内连读(本硕连的同学)。这些都很重要,事关你制定、调整大一的学习方法。  4.考虑四年后继续深造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各学期学科的考试"绩点"都很重要。绩点是绝大多数高校衡量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标准(请入学后详细了解)。绩点的作用。用句最简单的话说"在大学里绩点就是一切"。  5.学期或学年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学期或学年的平均绩点=所学各科课程的实际考试成绩X各科课程学分/学课程学期或学年的学分。(学期平均绩点;例:语85分,数分87,英92分,各科都是4学分,(85x4+87X4+
  92X4)/12学分=88=3.7=A-)   6.近年,有些高校采用了“大平台”招生或大一考试结束后;学生可根据爱好去选专业或转学院,但是;转学院和选专业是有前提的,除了有名额限制、及需要面试外,所选学院、专业科目还有不同的单科成绩要求(如:大一不能挂科等)及高绩点(选外语院的;英语考试要过90分)。另外;大二辅修“第二专业”大四的“保研”等,也有同样的限制,还是离不开绩点。  7.第一学期各专业都要学基础课,例如:高数、线代、大英、大物、体育、毛思等,大一的科目,如学习不太适应、不太认真时;期中考挂科(唔及格)的机会还是很高的,但一般到了期末考就较容易过了,不是太离谱一般都可过,所以;相对来讲较难获取得高分。  8.如果你大一出现挂科(期末),就意味着你以后可能会失去了很多机会,包括转院、转专业、奖学金、保研等。  9.大学并非学习付出越多成绩回报就越高,讲究的是学习方法,很用功的学生未必能获得更高的绩点。虽然学习用功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就是大学,你可以抱怨但很难改变什么。  10.多数高校是根据你读的不同专业,同一科目教材都有难易程度之分,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是A级难度,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或只有E级难度,各科也如此类推。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理工类大学与综合类大学的同专业学习要求、考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大家不用为此太过担心。  11.大一要学好的科目只有两门:高数和英语。这两科都是都非常重要,且学时长、学分高、关联大,对以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科目,这两科影响“平均绩点分”也较大,学习时要去理解、要用时间才能读好,高数的微积分、英语的口译比较有用(中级口译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忽视。其它科不是不重要,但一般都相信“临急抱佛脚”有机会考出好成绩。  12.大一(上)学校允许或有条件时也可参与选修,但不适宜多选,应将精力放在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上,平时都是几个班一起上大课,但没有什么“班”的概念。有配班主任,但一学期可能也没见几次。  13.有些学校没有补考制度,如果你这门课不及格的话,没有补考,只有重修,重修就是和下一届的同学一齐重新学习,重新考试,直到修满学分为止,重修是要付钱的,以学分计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4-05-29

理工类大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如下:

必修课:

    语言类:大学英语(通常为基础英语和进阶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数学类:高等数学(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数学基础)。

    物理类:大学物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工程类:工程制图(教授绘制工程图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工程设计打下基础)。

    计算机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C语言(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语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他:体育、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人文选修课:如历史、哲学、幽默学、音乐、美术、电影学等,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

    自然科学选修课:如计算机科学、动漫制作、化学工艺、物理工程、机械简介等,与理工类专业相关,旨在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和应用。

    综合类选修课:在文理之间的课程,如环境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请注意,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选修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具体以各学校的教学大纲为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