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贵族一般怎样埋藏,陪葬品的代表事物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元朝皇帝陵墓的谜底 多少年来,历史学家总是说元朝不存在皇陵,但是本人却难以苟同,我认为,元代不仅有皇陵,而且规模还不是太小,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此事,现在我初步认为,元朝皇陵位于承德市北边郊区的双峰寺镇一带,原因主要是:1,这里在70年代学大寨期间,在平整土地时,曾经发现大量古墓;2:古墓经研究为元代墓葬;3墓葬规格很高,只是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古墓被破坏或平掉了.虽然当时出土的大量文物已经散落民间或被农民破坏,但是从棺木和出土文物看,这些墓葬绝非一般贵族的墓葬,所以我猜测在这些被平整土地的下面,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墓葬---元代皇陵. 中国历代皇陵基本都有记载,也都有发现。为什么元朝在史书中却没有记录,现实中也没有发现?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政权,在元朝以前的宋代盗墓现象十分严重,元朝统治者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者抛尸荒野,所以有关皇陵的事情统统不予写进记录,为的是不会为外界了解皇陵的任何信息。   元朝当时的承德,是人烟稀少之地,皇陵所选的位置前为水,后为山,其山形似巨龙,其水形似弯月,是风水极佳之地。“文革”期间的“学大寨”运动使得这些陵墓边上的一些小的后妃陵墓被挖出,当时并没有人重视,时间长了人们也淡忘了此事。但是元代墓葬如同这种规格的肯定不是平民百姓,加之当时承德又是人迹罕至,不可能有百姓死后,又到很远的地方埋葬,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这些墓葬是元代的贵族或皇家的陵墓。 元朝时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大部分实行的是裹体埋葬,就是用布将尸体裹起来,然后埋葬.但是贵族与皇族所实行的丧葬习俗都和汉族人比较相像,只是元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实行汉族丧葬那种大操大办,以及随葬品很多的习惯,即使贵族和皇族也大都比较节俭.   成吉思汗当年死在六盘山下时,曾经密不发丧,待尸体运回老家后才举行葬礼,由于各地交通和信息的原因,光告别仪式就持续半年多,送葬和埋葬成吉思汗的人因为在回来后全部被杀,成吉思汗的墓葬在哪里就无从查找了,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设置了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用以拜祭.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了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文化,风俗,在一开始都互相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人和汉族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汉族的丧葬习俗也更多的被蒙古族所使用,尤其是皇族.在已经发现的元代墓葬中,很多贵族的随葬品很多就是一个例证.近两年在内蒙的赤峰一代曾出土了几座元代墓葬,经考证就是蒙古人未进关前的墓葬,随葬品有金银及瓷器,其中有大半是宋代时期的汉族工艺品,说明在进关之前,汉蒙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很多. 蒙古人埋葬死者习俗绝非一般我们所知道的下葬后用马把坟头踏平,然后杀一只母骆驼把血洒在坟上这么简单,如果为了找不到,为什么还要修坟头呢?直接埋葬不要坟头不就可以了?真正元代墓葬不仅有坟头,而且还会有随葬品,尤其蒙古贵族。因为我自己就是蒙古族人,我也一直在研究蒙古族的丧葬文化。   现在国内理论界对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的历史研究应该是非常的薄弱,尤其对元朝皇帝陵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我提出元代陵墓的所在的下落时肯定会招致反对的声音,但是我认为元代陵墓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通过最近几年元代蒙古人墓葬的出土我更加确认元代皇帝陵墓是存在的,只是还没有最终被确认。   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我认为元代的历史记载使得我们的研究走向了误区。元代时虽然各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但是民族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这种民族矛盾元朝统治者为什么就不可能隐瞒他们自己的历史秘密呢?古时后的迷信说法是破坏了别人的祖坟就破坏了别人的风水和根脉,后代的人就会倒霉。元朝人的迷信思想特别是统治者的迷信思想更甚,他们为什么不可能隐瞒掉这些墓葬的历史以防有人破坏他们的风水,保证他们统治的千秋万代呢?从元代历史来看,我们找不到皇陵的准确信息,在历史的记录中我们只能发现所谓的皇帝死后简单埋葬,马踏坟头之说,但是这是真正的事实吗?我们都很难判断真伪。何况元代历史记载只说皇帝死了,而对埋葬这样的大事却很少去费笔墨去写,为什么?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对丧葬的地点以及规模讳莫如深,根本不允许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他们在隐藏什么?他们在隐藏皇帝陵墓的全部秘密,让当时的人不知道,更让后代的人不知道,为的是保住他们墓葬的完好,为的是不让异族来盗掘他们的坟墓。   也许有人要问,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皇帝陵墓到现在已经发现和发掘了200多座,而恰恰却没有元代的皇帝陵墓呢?我的想法是:首先,元代时蒙古人统治中国,而蒙古人的丧葬习俗的确与汉族人有区别,第二蒙古人为了保护他们自己认为是最高的机密,所采取的保护手段也会是非常规的办法,第三蒙古人统治时期,北方基本上是由他们控制,而北方人口稀少,加上他们所采用了比较特殊的丧葬保护手段,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很难发现皇帝陵墓的确切位置,没有发现不代表并不存在。 既然元代皇帝死后是要埋葬的,那么就会有陵墓的存在。我对元代陵墓的历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我确认元代帝王陵墓的地点应该在北京的周边地区,分布的直线距离距离北京不会超过500公里,因为当时如果帝王死后要想把尸体运到内蒙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北京出关有几条路线:1,从古北口到承德,再到围场,这条路有400公里左右,这还只是到围场的距离。2,从西边的延庆到张家口,再到张原,这条路有500公里左右的路程,这还只是到张北的距离。3,东出山海关走锦州,但是这条路虽然好走但到达内蒙古草原的路太过遥远,基本是要否定掉了。那么如果走西北两条路,都要走山路和无人区,这对于运送尸体来讲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防止住尸体的腐烂,还要保证长途运输的安全,再者元朝建国后贵族基本南迁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皇族在其起家之处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亲人,又怎么可能劳师动众把尸体运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埋葬?   所以元朝的帝王陵墓所在地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在北京的周边地区,所以我们的搜寻目标也就要放在这些距离北京比较近的地区,东至唐山地区,北至承德地区,南至保定地区,西至张家口地区,只有这些地区才可能是元代帝王陵墓所选择的最佳地点。 关于元代皇陵总共有五种说法,其一:八白室说,但是八白室只是成吉思汗的祭祀之所,并非陵墓,现在已经被否定。其二:是大鄂托克说,大鄂托克--大地的意思,在《黄金史纲》、《黄金集》、《蒙古源流》中都有记载,但是说元代皇陵在大地之下岂不是有些无厘头。其三:泸沟河畔说,泸沟河在元代又叫陆局河、驴河驹、怯绿连河、怯鲁连河、客鲁连河,今天叫克鲁伦河,它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脉,注入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全长1240公里,这种说发与上一种说法相似,给人以海阔天空的感觉。其四:不儿罕合勒敦山说,在今天的蒙古国大肯特山脉南部,《史集》、《元代秘史》等中外书籍多处提到此处,这种说法也确有一些依据,因为此处与蒙古人的始祖和成吉思汗渊源颇深,因为这里就是蒙古人的发祥地,但是发祥地就一定要做墓地吗?至少至今还没有验证。其五:就是现在普遍认可的起辇谷的说法,这来源于<元史>,但是起辇谷在哪里?说法不一,元代历史中也没有准确的位置记载,这就是说只告诉你名字,没有告诉你姓什么,虽然近两年研究说起辇谷是古连勒古的译音,与大肯特山南部相吻合,但是我认为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一下元朝皇帝更迭的经过:     太祖 铁木真 (1206) 也速该之子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漠北,南宋开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长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正式诞生   太宗 窝阔台 (1229) 铁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为监国。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遗诏召诸王毕会,清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定宗 贵由 (1241) 窝阔台长子 1241年太宗死,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自称制。1246年七月,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皇子贵由为大汗   宪宗 蒙哥 (1251) 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称制,皇子失烈门,诸王不服。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蒙哥被诸王拥立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军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于攻宋军中   世祖 忽必烈 (1260)拖雷第四子、蒙哥弟蒙哥汗元年,受命总管漠南汉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军攻南宋鄂州,闻蒙哥汗死,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率军迎蒙哥灵辇,收皇帝玺,十年(1260年)抵开平,废除由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大汗之制,由部分贵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后自和林迁都于燕京,改称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   成宗 铁木耳。 真金之子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于至元三十年被立为皇太孙,太祖死,即帝位   武宗 海山 (1307) 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即位前封怀宁王。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   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  答剌麻八剌之子  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   英宗 硕德八剌 (1320) 爱育黎拔力八达嫡子以皇太子嗣位,在“南坡之变”中被政敌铁失等蒙古贵族杀害   泰定 也孙铁木儿 (1323) 甘麻剌之长子即位前封晋王,镇守漠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被害,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被铁失等拥立为帝   天顺 阿速吉八 (1328) 也孙铁木儿幼子泰定帝死后,大都发生政变,签枢密院事燕贴木儿集百官于兴圣宫,宣布迎立武宗次子图贴睦尔。时丞相倒剌沙在上都,闻变,于1328年九月拥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帝位。同年十月,??个月   文宗 图贴睦尔 (1328) 武宗次子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卒,九月,燕贴木儿拥立怀王图贴睦尔为帝。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明宗和世梀在漠北即帝位。三月文宗图贴睦尔遣使奉皇帝玺北迎明宗。四月,明宗立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南下,文宗亲迎。明宗宴皇太子及诸王,被害暴卒,文宗复为位。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于上都   明宗 (1329) 武宗长子泰定帝死,图贴睦尔在大都被拥立为帝,时天历元年九月。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图贴睦尔谴使迎其兄和世梀即帝位,是为明宗。八月,图贴睦尔将明宗毒死,复位。明宗在位仅八个月   宁宗 懿璘质斑 (1332) 明宗次子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皇后卜答失里奉遗诏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质斑为帝。十月即位,十一月卒,在位仅四十三天   惠宗 妥懽贴睦尔 (1333) 明宗长子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明宗长子妥懽贴睦尔为帝,因遭权臣燕铁木儿反对,次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元统。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兵逼大都,顺帝北走。徐达克大都,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于应昌。   在上述元代皇帝的更替过程中,内乱更替多于自然更替,因此他们的墓葬绝不会象其它朝代一样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建陵墓,待死后隆重下葬。但是也不能说这样的更迭就是没有了皇帝的陵墓,因为元朝皇帝更迭只是皇族内部的事情,他们在登基后绝不会让原来的皇帝抛尸荒野,也必须予以下葬,甚至为了掩人耳目还必须对外说厚葬。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要把他的前任皇帝葬在哪里?运回大漠之北吗?既然他是武装夺取的政权,那么他还会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尸体运到几千公里以外,还要为尸体在路途的漫长时间里做好防腐处理?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很小。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北京的周边地区找到一个埋葬的地点,修建一个小型的陵墓。 从元代的历史来看,虽然元朝不到100年的历史,但是其影响力远及欧亚大陆.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来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8世纪时开始西迁,游牧于克鲁伦河、土拉河源头、肯特山以东地区。当时的草原上有塔塔尔、克烈、刁蛮、汪古等很多部落,蒙古只是其中的一支部落的名称。后来蒙古部落统一了草原,就成了各部落的通称。    1189年,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落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经过16年征战,统一草原,建立了封建汗国。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部落联盟会议)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从此以后东起黄河,西至多瑙河,地跨欧亚大陆的征战。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是藏族人八思巴在任元朝国师时参考藏文的字母创建了蒙古文字。 由于元代蒙古族人的墓葬形式,而导致现在的很多人把普通蒙古族人的墓葬形式和皇帝贵族的墓葬形式混为一谈,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研究元代皇帝陵墓时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严重影响了我们正确认识元代皇帝陵墓埋葬地点。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元代皇帝陵墓的埋葬地点是在蒙古国的大肯特山南部,从北京到蒙古国大肯特山的南部究竟要走多长时间,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来说应该在5个月以上,而5个月后运到了大肯特山,又要在没有任何亲属的情况下下葬,这种可能性本身就很小。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其皇族及贵族已经南迁,这一点在《元史》中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说,蒙古人的发祥地是在大肯特山,但是其建立国家以后就全部离开了其发祥地,再回到其发祥地建皇帝陵墓的可能性何在?元代蒙古族人把大肯特山做为他们心中的天堂,但是蒙古族当时是一个马上的民族,他们随着征战而进行迁移,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开始征战时他们就已经不再回到大肯特山了。 由于蒙古民族在元朝建立以后,蒙古族人大量的向长城以南迁移,用以维护其民族通知地位,逐渐形成了分散全国的统治网络,历史上的朱元璋等农民起义运动,便是汉族及其它被统治和被压迫的民族不堪蒙古人的高压统治而举兵反抗,最终建立了明朝政权。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但是也有相似之处。小说可以去臆造,可以去想象,历史是“真事”的记录,但是历史真相也最容易、也最可以被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书写、去记录。元代皇帝陵墓正是当时的统治者掩盖真相的产物,有关《元代秘史》、《元史》中对皇帝陵墓的记载是不真实的,是记录历史的人故意而为之。 无论《黄金史纲》、《元代秘史》都是有人故意在有关皇帝陵墓的埋葬地点上故意作假,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保住这个关乎蒙古民族兴衰的大秘密,以至于到了根本不想把皇帝埋葬的事情写入历史的地步,即使记载、写下了,给后人看到的也是几千里的空间范围,让你根本就无从下手,难道元代的历史官员都没有地理概念吗?我看不然。如果他们没有地理概念就不会把皇帝陵墓埋葬的具体地点写成大鄂托克、泸沟河畔这样的广袤的地理位置,难道他们真的连皇帝陵墓在哪里都不知道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写史书的人被告知不能写具体真实的地点。   宋朝时盗墓现象十分猖獗,有“新土未干、已遭盗掘”之说,元代统治者很清楚这一点,如果他们真的是用两片木头“凿为人形,合而为一”,“深埋之、马踏为平”根本不设随葬品,那他们又怎么会   惧怕盗贼呢?历史记录官员尽管可以写得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准确的地点,因为什么随葬品都没有又怎么有人去盗墓呢?   历史上有成吉思汗的宝藏的传说,说成吉思汗掠夺的大量金银珠宝被埋藏在什么什么山的洞里,很多人都去寻找,最终却空手而归,这虽然有些传奇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从发现的元代蒙古人的墓葬来看,作为平民都有一些随葬品,皇帝贵族肯定不会比平民还清贫吧?他们死后可以不设大规模的陵墓,总不会连陵墓也不建吧?  《1999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沽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对俗传的“梳妆楼”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此处竟是一个长140米,宽74米的陵园。楼内是一座古墓,在地下2米左右,发现一长体竖穴砖石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极其独特,从整体看像半截松木横卧其中。仔细端详,才知是在三分之一处已竖立锯开,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死者便置其中。东西两个棺木与现代棺木类似,但西边棺木出土后仍崭新如初,棺底有两层,上层有七个与北斗星类似的七个圆,史称“七星棺”。棺底全用青砖砌成,上铺一层枕木,棺与棺之间均用砖墙相隔,并有木条相衬,然后用铁条箍紧,上覆大青石。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男即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阔里吉思,二女即阔里吉思的两个妻子,身份均是公主。死者服饰华丽、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质孙服和织金绵,并具有等级很高的龙纹鎏金银带装饰,还发现朱梵文咒语及其图案。同时还出土宝剑、古钱币、铜印等若干珍贵文物。据文物专家介绍,元代蒙古人的墓葬在全国少见,而具有这种墓上建筑的墓葬形制,并以树为棺在河北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罕见》。   从上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关元代蒙古族的墓葬形式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   《该墓葬为坐南朝北的竖穴墓道土洞墓,墓室南北长3.3米、宽2.2米,墓室门以5层土坯竖砌与平砌相间封堵。墓室前端摆放陶马车及陶俑等,后端摆放两具木棺。前厅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深0.8米、高1.2米的耳室。东侧耳室似为厨房摆放厨炊用品,西侧耳室似为粮库,内中摆放陶仓等,其中5个仿藤编陶仓制作精美,仓内还有已风化的谷类等作物。墓室前厅及耳室共出土陶器、瓷器等,另外还有铜钱币。陶器主要有陶马车、陶马、陶俑、陶仓、陶几及玉壶春瓶、贯耳八卦瓶、盏、盏托、灶等;瓷器有面施黄白釉的瓷碗等。出土的铜钱共有150余枚20多个种类,主要有唐代开元通宝和宋代钱币,从宋太宗朝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延贯后世历宋币、直至北宋末徽宗朝的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以及南宋高宗朝绍兴元宝、宁宗朝嘉定元宝,还有金代海陵王朝正隆元宝。这些历代钱币延亘时间跨度近600年,估计不会是持续流通所用,很可能是墓主有钱币收藏爱好所集攒。陶俑有10余个人物以及龙、牛、羊、鸡等动物若干,均呈现黑铁色。陶俑人物高约40厘米,雕琢精细,面容须发眉目、衣袍幅摆皱褶皆纤毫毕现,姿态生动、形神兼备,似为随从出行状。从人物的束发、衣着等看,似有蒙古人的特征。这些黑陶俑数量丰富、组合明晰、时代特征鲜明,工艺手法较先前历代更为精致完美,为靼驳厍乖峥脊胖兴欢嗉贰?br />   从上面的这段文字看出元代蒙古族的墓葬其随葬品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发现还只是贵族的陵墓,皇家墓葬就会真的象人们认为的“没有随葬品,挖坑深埋,马踏平之,后人莫知”吗?         截至到2006年9月,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元代蒙古族墓葬中,很多都可以证明元代的墓葬随葬品是有的,而且还很多。笔者认为元代蒙古族帝王陵墓首先是存在的,虽然规模可能不如历代汉族帝王或清代帝王,但是说元朝没有皇帝陵墓肯定是错误的。   笔者在前面说过元代皇帝陵墓的可能分布地点,在张家口、保定、承德、山海关以内的这个圈子里,这是有非常有力的证据的, 反过来我们再说元史中关于皇陵在起辇谷的说法,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的道理和依据,但是我们只要把元朝的历史上皇帝的更迭结合起来就不难想象这中间有很多的悬疑之处:1,起辇谷在明朝以前的史料中只是在元代的记载中出现过,究竟是在哪里?洲、府、县的记录中都找不到。它到底是一个大的地名还是一个小得在任何地理书籍中都不可能记录的小地方?现在我们无从知晓。2,既然起辇谷是皇帝陵墓所在地,就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地方在记录中只是少有文字,惜墨如金呢?    1303年(元大德七年),孛兰盼、岳铉等人编纂完成了《大元大一统志》,在此之前的1286年元世祖曾命扎马拉丁等人编纂元朝地理志,后由孛兰盼等人修改完成,本书沿袭前人地图志成例,所记洲府、县事,分为建制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式??一部舆地书,这么一部书中竟然连起辇谷这么重要的地方都没有记载,难道不让人产生疑问吗? 首先我们分析成吉思汗陵墓。依照中国的惯例,皇帝死后都要有谥号,成吉思汗被后代上谥为“圣武皇帝”,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无数,死前轰轰烈烈,死后也不会甘于寂寞,波斯史学家支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挑选40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说明但是殉葬品中,不光有饰品、马匹,还有人殉葬现象。成吉思汗死后不久,到过蒙古草原的南宋人彭大雅说:“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墓地也是有保护措施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皇帝大都有共同的墓地,但是也存在开国皇帝和后代皇帝不在一起的现象,如明朝就是。   元朝存在将近100年,其中忽必烈建国后,都城从上都迁移到大都,都城的迁移很可能造成墓地的重新选择。成吉思汗墓地确切的位置应该不是在大肯特山,而是在鄂尔多斯草原,虽然后来的史学家都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是从南宋人彭大雅的记述中我们应该能得到结论,即彭大雅所到之地是内蒙古草原,而不是外蒙古,这就是说彭大雅是在内蒙古草原看见的成吉思汗陵墓,因此推定成吉思汗陵墓是在目前我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只是可能在当时“碧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草原因为沙漠侵袭变成了不毛之地,后人才在甘德尔敖包上修建了成吉思汗陵以供祭祀。 关于“起辇谷”之说,只是见于《元史》。在《元史》中不仅记载了元世组(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元定宗(贵由)葬在起辇谷,而且还明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吧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文宗图帖睦尔等都葬在起辇谷。而在其它的记述中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些记载,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元代皇帝陵墓肯定存在。   如果我们相信《元史》中所记录的是真实的,起辇谷又在哪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